大原則與小改革
號稱在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視教育資源平等分配”的日本為何也能擇校呢?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採訪了品川區教育委員會事務局的學務處處長和氣正典和指導處處長太田元。和氣正典介紹說,自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的小學招生一直實行嚴格的學區制。為了確保各個小學的品質基本一致,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來確保平衡。
例如所有公立小學的教學樓、體育館、游泳館和操場等基礎設施都是按照統一標準建造的。電腦、空調、多媒體教學工具等設備也是按照統一進度配備的,這樣從硬體上避免了好壞學校之差。在軟體上,東京都要求每位老師原則上在一所學校不能連續工作六年以上,每位老師在執教生涯中至少要在三個以上不同的地區工作過,這些地區包括東京西部偏僻的山區以及距市區1000公里之外的太平洋上的小笠原群島。這種制度性的流動避免了優秀教師向某個學校集中的現象。
不過,過於重視平等也導致一些公立小學出現了體制僵化、氛圍沉悶的問題。因為這些小學無需作出特別努力,可以穩定地招收本學區內的學生並等著好老師輪到自己的學校來。為了打破這一狀況,品川區從2000年開始實行學區制基礎上的自由選擇制,但是這種選擇制是在堅持公平的大原則下進行的。每所公立小學在確保招收本學區內兒童的基礎上可以接受其他學區兒童的申請,如果學區外的申請人數超過招生名額則通過公開搖號決定錄取名單。不過,搖號的過程必須公開透明,經得起社會的監督。區教委的領導和小學校長在招生過程中沒有任何行使特權的空隙。和氣正典說,此舉是為了給公立小學引入一定的競爭因素,使其感到招生的壓力從而轉變為自我改革的動力。
不過,品川區教委也並非要讓這些公立小學進行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而是希望在適當競爭中讓各個小學形成各自的特色從而吸引各種不同的學生。和氣正典稱,區教委已經注意到第四日野小學招生難的問題,目前正在下大力氣向區內的家長宣傳該校的優點並且積極與校方共同探討改進教學的思路。總之,日本絕不允許在公立小學中出現什麼“重點與非重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