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峰會給市場帶來的一絲暖意,很快被7月3日公佈的一系列疲弱經濟數據驅散。峰會達成的三項重要成果——歐洲穩定機制(ESM)可直接向銀行注資、可直接購買債務國國債以及12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曾令金融市場一度為之振奮,股市、匯市、債市反響積極。但是,這些成果落實起來困難重重,且實質性問題並未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的樂觀情緒只能是“曇花一現”,歐盟債務危機並未因此迎來“拐點”。
歐盟眼下面臨的最首要、最迫切的難題就是ESM能否順利啟動。在歐盟峰會的三項成果中,有兩項都直接依賴ESM的資金。ESM原計劃今年7月1日啟動,但因德國至今未最後完成批准程式而被迫擱置。目前,德國國內對歐洲應對債務危機的舉措質疑不斷,認為這一機制繞過了民主和司法監督,也違背了歐盟的“不救助原則”。德國憲法法院7月10日將就此舉行首場聽證會。德國總統高克表示,在法院做出裁決前不會簽署這一機制。這意味著ESM短期內難以啟動,相關救助也就無從談起。
退一步說,這一機制即便未來得以啟動,能否順利救助銀行仍是難題。根據此次峰會達成的協議,ESM救助銀行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歐洲要形成統一的銀行監管體系。而實現這一條件十分困難,要求歐盟的成員國上交銀行監管權是個很複雜的“任務”:歐洲許多國家的銀行都存在嚴重的問題,誰也不願意把監管權交出來,以免導致本國銀行問題“曝光”。對於如何建立統一的銀行監管體系,歐盟此次峰會提出在年底前拿出建議,目前看來這是一張“空頭支票”。即便今年底拿出建議,討論、修改、討價還價還將耗費時日,而且這一過程很可能引發成員國間的矛盾衝突,究竟何時才能落實難以確定。
此外,ESM的資金直接購買債務國國債也面臨不確定性。ESM的規模僅為5000億歐元,要同時救助歐洲的債務國政府和銀行,本就顯得“力不從心”。此次峰會並沒有實現資金規模的擴大,未來恐難以應對主權債務和銀行問題的持續惡化。根據峰會達成的協議,動用ESM資金直接購買國債須獲得歐元區國家一致同意,而任何國家都有否決權。峰會剛剛結束不久,芬蘭和荷蘭政府7月2日就公開表示將封殺這一提議。
如何刺激經濟是又一道難題。沒有經濟增長,歐洲就無法走出債務危機。有關緊縮與增長的辯論在歐洲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此次峰會似乎給出了答案,但僅憑1200億歐元的刺激方案很難實現強勁增長。從規模上看,1200億歐元僅為歐元區GDP規模的1%,很難在刺激力度上有過多期望;從結構上看,其中如何使用來自歐洲投資銀行的600億歐元模糊不清,而來自歐盟結構基金的550億歐元並非新資金,不過是重新包裝而已,不會帶來新的增長。
除了峰會達成的共識難以落實外,歐盟在如何提升南歐國家競爭力、如何打造“財政聯盟”等實質性問題上幾無進展,這些也從基本面決定了歐洲面臨的挑戰將長期存在,要走出危機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