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民間交往,要多一些包容

時間:2012-07-10 10:27   來源:環球時報

  第二屆中非民間論壇即將於7月10日至11日在江蘇蘇州舉行,“民意溝通”成為論壇的主題,而這也恰是中非關係走到今天乃至走向未來至關重要的一環。

  眾所週知,中國與非洲雖相距萬里,但相互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自張騫通西域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支援非洲人民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增進中非友誼是我們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非洲國家和人民不畏西方的強權和阻撓,幫助和支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則在自身經濟還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向非洲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各類經濟和政治援助。20世紀60年代,中國同12個非洲國家簽訂了援助協定。到20世紀70年代則迅速擴大為43國,佔當時非洲國家的90%以上。有60多名中國專家為援建坦讚鐵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在遠離大城市的窮鄉僻壤為非洲人民問疾送醫的中國援非醫療隊、活躍在田間地頭的中國農業專家等構成了中非民間交流的獨特風景線。

  近年來,中非關係中的國際因素(特別是西方因素)開始凸顯。感到中國人動了自己在非洲的“奶酪”的一些西方政客、媒體和非政府組織,開始把聚光燈對準中國政府、公司乃至個體戶在非洲的一舉一動,用放大鏡觀察中國人在非洲活動的瑕疵或者非洲人在中國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如近期在迦納無證開採金礦的38名中國工人被捕以及發生在廣州的1名尼日利亞商人因與當地電動計程車司機產生糾紛被打繼而猝死的事件。西方媒體的報道把上述兩起孤立事件刻意引向“中國人在非洲非法經營”以及“非洲人在中國遭遇種族歧視”的極端結論。

  其實,上述相關案例均屬孤立和偶發事件,應該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並由相關部門依法做出相應處理。隨著中非關係,特別是民間交往的擴大,出現一些問題的概率自然會上升。對這些問題,我們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要客觀報道事實真相,不給謠言和歪曲報道留出所謂的想像空間和臆斷分析。另外,更重要的是,中非雙方都應該從長遠和大局觀出發,客觀和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和“雜音”,不要把偶發事件必然化,更不要把孤立事件擴大化。

  古語雲:“有容乃大”。從反帝、反殖鬥爭中相互扶持一路走來的中非關係如今已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安全、人文旅遊等各方面內容。在非洲的中國人已近百萬,在非洲開展經貿活動的中國公司達2000多家。來華學習、經商和交流的非洲人也越來越多,僅在廣州生活的非洲人據說就有約20萬,並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遞增。以中國之大和非洲之幅員遼闊,中非人民之間的頻密往來不僅有空間上的包容保證,更重要的還需要我們在認知和觀念上的“包容”。遇到一些“不愉快”和“不和諧”事件的干擾,中非雙方都需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考慮到對方的國情、地情、民意等因素,以包容的心態協商解決問題,並最終排除干擾,繼續前進。

  “不懼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相信中非人民之間的交往一定能夠克服干擾,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賀文萍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非洲研究室主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