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深受歐盟反傾銷折騰。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就無法給自己也給中歐貿易正常發展“解套”。
歐盟委員會日前發佈公告,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單起貿易爭端,涉及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所謂合法保護本來就站不住腳,某一行業的糾紛難免不讓更多產業和消費者受損。聯繫到歐盟經濟復蘇的暗淡前景以及中國的巨大支援,有歐盟貿易專家發出這樣的感慨:歐盟貿易政策帶有一定程度的“地堡心態”,它驚人地獨立,隔絕於歐元區危機之外。
中國光伏產品熱銷歐盟市場,使歐盟本土企業感到強烈的競爭壓力,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企業運用了不正當手段,而在於歐盟企業的競爭力不如中國企業。簡單粗暴地用反傾銷手段來解決問題,只會導致雙輸局面。歐盟相關企業不會因此獲得一個光明的未來,還會讓歐盟消費者為清潔能源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直以來,很多西方經濟學家最是熱衷於談論新興經濟體的轉型,似乎只要新興經濟體完成了轉型,自己的日子就會好過。實際上,發達經濟體面臨的轉型挑戰一點也不比新興經濟體輕鬆,甚至更困難。對歐盟來說,不僅要在經濟下滑之際協調好各成員國的經濟貿易政策,還需及時對不合時宜的法規進行修改,謹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深受歐盟反傾銷折騰。由於歐盟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企業在遭遇反傾銷訴訟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境遇。歐盟在反傾銷調查中會選擇替代國(第三國)的價格與中國國內價格比較。替代國(此次選擇的是美國)生產成本通常遠高於中國的生產成本,結果只能是中國企業被認定為傾銷。不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政策,反傾銷官司就會不停折騰下去。
歐盟該拿出勇氣給自己也給中歐貿易的正常發展“解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