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但12月14日卻是包括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教師與學生在內的28人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這是繼2007年導致33人遇難的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後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也是美國歷史上發生在小學校園最血腥、死亡人數最多的槍擊事件。
槍擊案在美國屢見不鮮,過去50年全球25大槍擊案中,有15次發生在美國。人們對校園槍擊案並不陌生,尤其這次是20名幼兒慘遭毒手,更是人們心中抹不去的陰影。
每次“槍擊事件”後,人們總是拿槍支氾濫說事,希望通過加強槍支管理來降低這類“槍擊事件”再發生的頻率。但私人持有槍支作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與其在這一方面做無用功,不如在其他方面尋找解決的出路。
這次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事件,再次凸顯了美國在校園安全防範方面的不足,我們不禁要追問:是學校硬體監控方面存在漏洞?還是校園內長期以來形成的交流方式導致的安全隱患?
首先,校園安檢隱患:槍案兇手攜4種武器堂而皇之地進入校園。
當天亞當·蘭薩身穿黑色外衣和防彈背心,攜帶4種武器于9時40分從學校正門進入校園。而事發學校裝有安檢系統,在校園外還有巡邏車,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亞當·蘭薩順利進入學校,並在離校門口最近兩間教室大開殺戒。要想進校園,需要按門鈴,學校門衛確認後才會讓你進入校園,這是亞當·蘭薩成功進入校園最關鍵的一環。毫無疑問,最終悲劇的發生,就是出在這個環節,桑迪·胡克小學的校門安檢在當時形同虛設。
相反,法國早在2001年就啟用了校園暴力監測軟體,其統計項目非常細緻,包括諸如在校園內丟石塊等具有暴力傾向的行為共26項。
其次,校園環境隱患:曾經的“榮譽學生”變成血腥暴徒。
《紐約時報》報道稱,槍擊案的兇手亞當·蘭薩現年20歲,在高中時曾獲得“榮譽學生”的稱號,有同學稱他是一個很有禮貌的人。從媒體公佈的照片看,亞當·蘭薩低著頭,看起來相當羞澀,甚至在2010年的畢業年鑒上沒有他的照片。但也就這兩年時間,他卻完全走到“榮譽學生”的反面。在真實原因尚未出來之前,不排除這只是校園學生通過暴力方式交流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
再次,校園精神問題隱患:逃避精神疾病患者方面的責任。
還有報道稱,美國的城市、縣、州多年來在照顧精神疾病患者方面逃避了應盡的責任,選擇不去幫助他們,而是當他們違法時就快速修新監獄來關押他們。從2007年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兇手趙承熙、《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首映式上槍擊案的兇手霍爾姆斯到亞當·蘭薩。蘭薩的鄰居就說:“他總是有些奇怪的舉動,他能做出這種事情(槍擊案)我一點兒都不驚奇。”
這些精神狀態不穩定的個體,在預警信號存在的情況下,卻因各種理由被忽視了。特別是那些還處在學生時代的群體,始終都是一顆“定時炸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奧巴馬在電視講話中表示,“心都碎了”,說到動情處,竟然潸然淚下;但對於在槍擊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來說,恐怕“心都死了”。無論美國針對槍支問題的討論下一步如何發展,都需要走很長的路;但槍擊事件卻無法預料什麼時候會發生。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需要做的是未雨綢繆,做好校園隱患的預防,從源頭上杜絕“校園槍案”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