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鷹派色彩與日本民間右轉

時間:2012-12-19 15:09   來源:羊城晚報

  安倍晉三在年底前成為日本新首相,幾乎是鐵板釘釘的事。看到他重出江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兩個字:鷹派。

  這個沒錯。對於安倍,關心時政的中國人不陌生。六年前他曾擔任首相。當時,安倍的旗號是“美麗的日本”。他認為,要建立美麗的日本,需要清算戰後體制、修改和平憲法、重揀戰前教育、升格自衛隊、“打造繁榮和自由之弧”。因為戰後國際社會限制日本擁有軍隊,憲法也明確日本“放棄武力作為解決爭端的手段”。安倍要“清算”這些,自然被視為鷹派。

  不過,安倍第一次首相履職並不順利。從上臺開始,他的內閣不斷傳出操縱聽證會發言、大量養老金記錄丟失、內閣大臣中有的出言蔑視女性、有的肯定原子彈,有的甚至因醜聞自縊。

  好不容易挨到2007年9月9日,安倍和國會就延長《反恐特別措施法》的相關法案發生矛盾,揚言如果國會不批准延長,他就辭職。三天后,他的確辭職,不過對外公佈是“健康原因”。為此還惹得日本媒體批評他沒有擔當。不過他還是在2008年重返政壇,並在2012年9月成為在野的自民黨黨首。

  從上次辭職到馬上要開始重登寶座,這五年間,安倍還是那麼鷹派嗎?如果是,他的那鷹派概念是否還有市場?對東亞的國際關係有何影響?

  如果簡單回答這些問題,答案就是:安倍還是鷹派,或許更有市場,對東亞國際關係有較大影響。

  安倍的強硬是出了名的,他一貫主張日本沒有犯下戰爭罪、修改憲法、提升自衛隊的地位、倡導“愛國主義教育”等。不僅中韓等鄰國對此不滿,美國的一些媒體也曾撰文批評他。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五年間,日本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讓日本民間的右傾情緒要更濃烈一些。這五年間,日本國內經濟依舊疲軟,民眾生活水準雖然很高,但發展不大。選民曾寄望于政壇新興力量民主黨來改變日本社會。然而,2009年上臺的民主黨在三年內三換首相,經濟依然沒有起色;黨內也分分合合,讓人失望。而周邊情況是,日本與俄羅斯、韓國、中國都有領土爭議,屢次受挫,對美關係也有所起伏,朝鮮發射導彈還經過日本領土的上空。

  經濟疲軟、失業率高、政治不穩定、外交受挫,這些因素都很能催生國民的不滿情緒,讓他們變得“強硬”、封閉。所以,安倍在臺下的這幾年,正是日本民間右轉、強硬色彩不斷加重的時期。用一名日本電視臺主持人的話說:“我的觀點在十年前可能被視為極端民族主義,但在今天,已經被看成是平常的思想了。”老牌強硬右派、極端民族主義的石原慎太郎,退出自民黨後迅速加入維新會,維新會在這次選舉中有不俗表現,也是這種情緒的一個側面反映吧。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安倍上臺後,很可能會繼續強硬,經濟上實行“新自由主義”,政治上力爭修憲、提升自衛隊地位,外交上依賴美國,要重新確立“日美”軸心,對朝鮮更強硬。東亞地緣政治也會受到波及。

  當然,並不是說安倍上臺後會有戰爭發生。以今天的國際形勢和日本戰後發展軌跡,這都不可能發生。安倍自己也認為,即便確立日美軸心,也要修復中日關係。只不過,這樣一個強硬首相執政,日本內政外交多少會反映出鷹派色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