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學者:不理清日本侵略史,領土爭議扯不清

時間:2013-01-11 14:40   來源:環球時報

  2010年以來日本與周邊各國之間“領土問題”不斷激化。但是,我認為這些所謂的“領土問題”,不是爭到底是屬於哪一方的“固有領土”的問題,因為近代民族國家的疆域追溯至過去,主張所謂“固有領土”論本身就是虛妄的。這歸根結底是如何看待近代日本侵略戰爭、殖民地統治等歷史認識的問題。也就是說日本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領土問題”,都應該追溯到近代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戰爭所導致的問題群來理解,更重要的是,應拷問日本該如何正視這些問題。

  如果思考各個“領土問題”形成的歷史過程,就再清楚不過了。比如說“尖閣諸島”(即釣魚島及周邊島嶼),及至德川時代,琉球都是作為獨立的王朝而存在的。直到18世紀末,德川幕府原本對其也不存在所謂“本國所有”的認識。但是,作出“廢琉置縣處分”的明治政府,早在1885年就在策劃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但當時,對明治政府而言,清朝還是一個大國,且與其在朝鮮半島上還有對立,此事終究未能達成。到1895年,在取得甲午戰爭決定性勝利的情況下,明治政府斷然將此海域的島嶼編入版圖。這在《日本外交文書》《公文類聚》中都有明確記載。而且,此階段編入的只是“久場島”(即黃尾嶼)和“釣魚島”二島,而不是今天日本政府所主張的“尖閣諸島”。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日本政府所主張的“尖閣諸島=固有領土”論,不僅掩蓋了近代日本“琉球處分”、侵略中國的歷史,甚至將明治政府也未曾主張過的島嶼也納入了日本領土。

  關於“竹島問題”(即獨島),自德川時代以來,日本確與朝鮮王朝有過多次“交涉”。德川幕府最終認同“竹島”屬於朝鮮王朝的領土這一點是明確的。同時,明治政府當初也承襲這一方針。同“尖閣諸島”一樣,在近代侵略亞洲的過程中,日本對該島的佔有被迅速提上日程。1905年,明治政府重新將現在的“竹島”(獨島)命名為“竹島”,從軍事目的出發將其納入日本領土。必須注意1905年是經日俄戰爭後,正式對韓國保護國化、朝鮮殖民地化的時期。1906年,這一事實在大韓帝國曝光後,《皇城新聞》等立即進行了強烈的抗議,但當時那些抗議聲遭到日方封殺。

  關於“北方領土”(即南千島群島),有意見認為其主權是在1855年德川時代《日俄親善條約》得到確認的。這應將其與近代日本的亞洲侵略分開對待。但在阿伊努人居住的地區上強行劃出分界線,在奪去阿伊努人生存權這一意義上,也應同樣將其作為與近代日本帝國化相關聯的問題看待。這點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戰敗後不久,日本政府就宣稱“北緯30度以南的西南諸島”、“欎陵島、竹之島”等為“舊日本佔領地區”,與所謂的“固有領土”相區分。這一事實不可忽視。也就是說,今天日本政府所主張的“固有領土”,都是二戰後被日本政府本身否定的。這很好地說明瞭戰後經過67年,圍繞著戰爭責任、歷史認識問題,日本政府是如何倒退的。

  我說上述內容不是要明確領土歸屬,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重新正視: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才是導致今天“領土問題”的根源。因此,如果不明確戰爭責任、侵略責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歷史敘述,那麼這一問題的“解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實現的。

  為了超越“領土問題”,除了對近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進行明確的歷史記述外,還有必要再向前進一步,即結合歷史上曾不受“國境”所限的東亞、日本列島上的居民生活、文化等實際情況,確立一種記述這個區域甚或全球的範式。這種範式就是跨國史。跨國史要超越視域只局限在某個國家的近代歷史學基本思路,從全球維度重新理解歷史的問題意識。跨越國家的歷史記述在具體實踐上很困難。但“尖閣諸島”“竹島”作為東亞人生活、交流的“場所”而存在,這在跨國史中變得重要起來。跨國史長期遭到國家正史的封殺,而通過傾聽當地人具體的、活生生的呼聲,它的成立才有可能。這點應銘記於心。(作者是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文學部長,本文由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博士生劉曉軍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