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首都金邊通往外省的公路邊有很多出租土地的巨幅廣告。本報記者 于景浩攝
近年來,東南亞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大批外資進入東南亞,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也遭遇了不少問題,其中尤以土地和環保問題最為突出。到東南亞投資的企業應該重視這兩大問題。本報記者通過調查一些典型案例寫成報道,期望有意赴東南亞投資的中國企業能從中得到借鑒和啟發。
投資當有長遠打算
近年來,東南亞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大批外資進入東南亞的水電、礦山、能源等項目,也遭遇了不少問題,其中尤以土地和環保問題最為突出,有的還引發了群體性事件。這些事件給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到東南亞投資的外企敲響了警鐘。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發展,中國對東南亞,尤其是柬埔寨、寮國、緬甸等相對發展較慢的東盟國家投資不斷加大。中國投資有力支援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對這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貢獻不小。
目前,中國對柬埔寨累計協議投資約92億美元,連續多年成為其最大外資來源國;中國對寮國投資協議金額33億美元;中國對緬甸實際投資205億美元,位居第一。不過,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主要在能源、礦業、基礎設施等領域,這必然會涉及土地和環保問題。
中國企業在遇到了一些問題之後,逐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摸索出了一些妥善處理土地和環保問題的辦法,積累了經驗。比如,在緬甸,中石油公司頂住壓力,堅持直接將補償款交給村民,杜絕了土地拆遷補償的糾紛。一些中國企業對項目前期環保的評估也更加重視,力求可信可靠。
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法律體制還不盡完善,又普遍處於轉型期,投資東南亞需要更充分的風險準備。這要求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不僅要特別注意土地所有權和環保問題,努力做到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加強同當地社區、民眾以及媒體的溝通,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要搞清楚項目有可能牽扯到的利益鏈,通過公益項目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動民眾生活水準提升。一個能夠與當地經濟融為一體的投資者,就一定能夠站得住。
應當看到,近年來中國投資建設的水電、能源項目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這些項目對提升當地勞動力水準的影響有限。由於製造業是未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重點所在,製造業的提升還與增加就業和民眾收入直接相關,因此,中國企業如果能在製造業領域增加投資,或著力於實施一些培訓當地勞動力的援助項目,幫助當地建立未來加工製造業的基礎,並使當地農業、資源產品的產業鏈延長,使輸血機制變為造血機制,就可以形成對中國投資的大型戰略項目的有力支撐,當地老百姓也會更加認同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泰國清邁大學地區社會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差言·維達那普蒂在談到這些案例後認為,除了避免陷入土地、環境等問題糾紛外,中國對東南亞進行投資,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同時注重在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需要開展更多的軟實力外交,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外交。
中國是世界上陸地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需要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營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投資東南亞需要深入研究當地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可以做什麼,用10年、20年的時間打好基礎,克服急於求成的心理,把眼光從這一代人延伸到未來幾代人,著眼于中國與這一地區政治、外交和經貿關係的長遠發展,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