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渴求未來出路,蔡英文不能再裝睡!
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說,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就職週年前夕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互動新主張后,兩岸關係彷彿就一直在等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定調。如今十九大已落幕,兩岸關係真正的考驗要開始了,但蔡英文當局卻靜悄悄地,看不出有新的方向或主張。
根據《聯合報》20日發表的兩岸關係調查的結果,不滿蔡英文兩岸表現的人增為五成六,對大陸民眾有好觀感的比率逆轉增為四成九,願赴大陸就業的臺灣民眾增為四成,主張“急獨”和“緩獨”的人降為兩成四。這些,都顯示兩岸氣氛出現了可觀的變化。蔡英文對於這樣“官冷民熱”的氛圍,仍無動於衷嗎?
社論指出,蔡英文上任後,不斷強調“維持現狀”,避免逾越紅線。然而,她的“新南向”政策和政經、文教施政中,諸多“反中”、“去中”的作為,在在都與維持現狀的基調背道而馳,也使兩岸關係難以開展。此外,包括赴臺陸客陸生驟減,衝擊臺灣相關產業和人民生活,民間不滿蔡英文兩岸政策的比率明顯上升,其實都是社會輿情的真實流露。其中,“統獨”光譜的移動和民眾對大陸觀感的翻轉,隱隱說明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正在發酵,也讓蔡英文面臨嚴峻挑戰。從這次民調看,不少人認為“臺獨”和民進黨的政策才是導致兩岸關係惡化的最大變數,分別創下歷次調查新高。
社論又指出,在世界局勢基本架構未變的情況下,“維持現狀”一直是臺灣的主流民意。然而,馬當局時期因促進兩岸交流,反造成“臺獨”聲勢張揚;到了蔡當局縮緊兩岸交流,則反致“急獨”、“緩獨”民眾驟減;這點,不能不說是民意對蔡當局決策的鐘擺效應及平衡作用。歷次民調中,“統”與“獨”大抵維持一比二的比例,如今,“統獨”比例則正在快速接近。仔細尋思,主要癥結,在蔡當局無法為臺灣民眾找到出路。而且,若臺灣不能擺脫經濟困境與政治泥淖,中國大陸的“促統”將更見其效。
就在蔡英文施政陷於泥沼之際,中國大陸宣示要與臺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並提供學習、創業、就業與生活的同等待遇;一推一拉之間,也加深了臺灣民眾對兩岸落差的感觸。例如,福建要引進千名臺灣博士教師,大陸大學則加碼臺灣學生獎學金,並擴大臺灣律師登陸執業範圍。中國大陸在鼓勵創新創業、全球攬才的戰略中,更順勢納入臺灣的青創人才。與這股拉力相呼應的,則是臺灣民眾願赴大陸工作、唸書和定居的比率,全面上揚。對蔡英文而言,更難堪的真相是:越是被她封為“天然獨”的世代,赴大陸就業的意願越高。
臺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人民觀感的翻轉,也值得注意。近年大陸和平崛起,企業壯大和科技發展,乃至推動“一帶一路”的努力,都有助扭轉其原本的老舊形象。也因此,陸客一年半來雖大幅減少,民眾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反而逆向增長。當大陸涉臺措施讓臺灣民眾越來越有感,民進黨強調的“中國威脅論”就越來越蒼白,綠營的兩岸民粹口號也越來越無力。
社論中表示,蔡英文已多次提出“新情勢”之說,力邀大陸共尋互動“新模式”,卻越來越顯得一廂情願。論區域情勢,對特朗普的亞洲行,美國《時代雜誌》宣佈“中國贏了”;德國《明鏡週刊》也以中文拼音的“醒來”二字,宣告中國已站在世界中心。論臺灣內部情勢,“統獨”的消長,民心的向背,尤其民眾對未來出路的渴求,都顯示新情勢已超乎蔡英文的預期,但她卻遲遲無法因應。
事實上,蔡英文很清楚兩岸互動的鑰匙在哪,也知道兩岸對話的密語為何。當民眾高聲呼喚“醒來”,蔡英文不能繼續裝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