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實力懸殊 臺灣不應該輕易發動“零和競賽”
臺灣《聯合報》26日發表社論說,5月24日這天,臺灣一日兩驚。近午時分,人們得知臺灣在瑞士洛桑學院的競爭力排行倒退三名,被前進五名的中國大陸追過;到了晚間,又傳來布吉納法索與臺灣“斷交”的消息。後者,說明兩岸“外交戰”的激烈化;前者,則顯示臺灣在軟硬實力的競賽上已經落後。兩岸競爭趨緊之中,如此的進退變化,令人擔憂。
社論內容摘編如下:
蔡英文執政剛滿兩週年,民意支援度大為滑落,民眾最不滿意的就是“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兩項。這兩項因素對照,除顯示蔡當局缺乏為民興利的能力,也反映其對抗式的兩岸政策其實缺乏足夠的實力和民意作為後盾。如果蔡英文不能適時、適度調整其兩岸政策,不僅民進黨的執政難以為繼,更將為臺灣帶來傷筋動骨之災。
社論又指出,蔡英文一上任即拋棄兩岸作為互信基礎的“九二共識”,不論是輕率、或是過度自信,如今看來都是不智的。更糟的是,民進黨向來缺乏自省的能力,即使政策錯誤也要硬拗到底;也因此,不智的政策只好一路堅持下去,而且越走越僵。兩年來,臺灣社會各業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觀光產業受到重創,演藝產業屢受波及,學術及教育交流變得風聲鶴唳。試問,這樣的兩岸政策除使臺灣內部自傷,兩岸網民敵意高漲,又傷到了對岸任何要害嗎?
民進黨的“臺獨”論述,一向只供島內演練之用:其假想敵從來只是“國民黨”,而鮮少指向“中國共產黨”;其立場向來只站在“在野制衡”的狹區,絕少站在“執政當局”的宏觀位置。也因此,陳水扁執政8年一陣狂飆,尚且得到“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教訓。如今蔡英文執政,顯然未能超越民進黨的舊框架,她的兩岸政策也只能打擊到島內的自己人,甚至造成臺灣在國際間的權益受傷,卻無法傷及對手汗毛。這樣的兩岸政策,有何高明可言?
社論表示,在兩岸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臺灣不應該輕易發動“零和競賽”,更不應該任意硬碰硬地去挑釁對手,這是蔡當局須認清的前提。臺灣能做的,是不斷強化自己的體質,找到自己作為關鍵少數的地位,使自己的競爭力保持領先,並善用兩岸的和平時光,爭取對岸人民的好感與國際社會的支援。可議的是,蔡當局不僅在施政上不斷向“獨”派讓步,更使用各種違反民主與法治的手段,打壓島內與其不同意見者,並不斷侵犯民間社團與法人的獨立性。
退一步說,蔡當局輕率挑激對岸,例如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反覆自詡“臺獨工作者”,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卻不主動澄清或阻止,當然會引發嚴重的後果與報復,這是臺當局失職。“斷交”的苦果是由全民吞食,但民進黨卻將這樣的“悲憤”情緒當成工具性手段,用來要求民眾“反中仇共”,同時掩飾自己的失職。這種無論中國大陸如何出招、民進黨都可以利用的“尊嚴牌”或“悲憤牌”一演再演,盤點下來,只有“獨”派獲益,臺灣卻只剩下虛弱的體質。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