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在阿富汗作戰的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
日前,美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在向國會提交報告指出,美國政府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中外包給承包商的戰爭合同浪費與腐敗現象驚人,至少有310億美元、甚至高達600億美元的資金打了水漂。
現代戰爭對後勤的依賴空前提高,美軍離了現代後勤更是寸步難行。承包商為其提供的物資和服務涉及飲食、清潔、護送、看管設備、建造學校以及挖井等方方面面。這兩個戰場上需要美國支付薪水的承包人大約有20.9萬名,比其在兩國駐軍的總數還要多6萬人。
如此龐大的後勤需求,如此龐大的承包商隊伍,出現一些欺詐和浪費之類的“隱性支出”在所難免。不過有些情況確實過了頭。美國媒體曾披露,駐阿美軍使用的插座為299美元,而實際價格卻只有9美元。而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的美軍“浪費工程”則包括:一個每天花費62.5萬英鎊的農業援助計劃,向那些在自己田地上勞作的阿富汗農民支付薪水;阿富汗東部一個次級承包商,花費其五分之一承包資金,向當地武裝分子支付保護費,以免受襲擊。此外,另一項投入阿國家安全部隊的114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費用也因缺少當地政府的支援而無法利用。無怪乎有人稱,由於戰爭中的承包商缺乏競爭與透明,以拯救生命為名所需要的快速通道卻為腐敗和浪費打開了“綠燈”。
如果付出一些浪費的代價換來的回報能夠讓人感到“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倒也可以讓普通的美國民眾接受。然而,超過1萬億的戰爭費用支出以及數千美國大兵的生命代價,卻並沒有換來美國的絕對安全和當地局勢的日趨穩定。這種狀況,在經濟狀況良好的時候還比較容易接受,但長時間的經濟復蘇乏力,加之不斷提升的美國國債總額,不能不使怨聲載道的美國民眾提出質問,政府到底是要“重建美國,還是重建阿富汗或伊拉克?”
“9·11”恐怖襲擊中,“雙子樓”的倒塌讓世界同情美國,並進而支援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不過,美軍打到哪動蕩就延續到哪的事實,卻開始讓善良和熱愛和平的人們反思,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剛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做出向海外增兵決定的動因到底是什麼,完全跟著美國走到底應不應該、值不值得。在這種思考之下,不少參戰國開始減少派兵規模甚至完全撤回本國的軍隊。對內失去民眾對戰爭的擁護,對外失去盟友對戰爭的支援,與此伴隨的,則是美國國際形象的降低和對國際事務影響力的下降,這些恐怕是美軍在兩場戰爭中更大的隱性支出。
對於這些浪費,美國國會下屬的戰時承包事務委員會建議政府方面改進合同設計、加強合同管理與監督、擴大競爭、加強機構間合作,縮減或取消美軍駐在國難以獨立維持的項目。美國國防部也通過發言人表示,將採取監控、評估和糾正行動,以確保更有效地進行戰時承包工作,以使資金流向“正確的人”手中。不過,總結重大事件的經驗教訓,最終要歸結到戰略思維的正確與否——只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才是勝利的前提,那種凡事依靠武力的“挶劍尚武”法則只能是抽刀斷水、治標不治本。在這個意義上,美國需要做的不僅是審核經費支出問題,更需要審視自己的戰略思維。即使能夠減少甚至杜絕戰爭承包中的浪費和欺詐行為,但如果其軍隊甚至整個國家卻在錯誤的戰略上越走越遠,美國需要付出的各種顯性和隱性支出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沉重。(劉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