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殲-15戰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起降的消息剛剛傳開,部分境外媒體就迫不及待地質疑和詆毀,稱中國艦載機完全是“山寨”國外戰機。這種看法毫無根據且“酸”意十足。
殲—15飛機在“遼寧艦”上著艦的瞬間。新華軍事記者 查春明攝
這樣的質疑不足為奇,因為從電視畫面中可以看到,還未完成機身涂裝的殲-15氣動外形確實與某型俄羅斯戰機看上去很像。這樣的質疑也可以理解,畢竟中國用了比西方國家短得多的時間就初步掌握了航母艦載機的研製和起降技術。要知道,殲-15起降成功距離“遼寧”號正式服役僅有兩個月的時間。
每當中國國防工業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總會有人給中國的武器裝備貼上“抄襲”的標簽,貶低中國武器裝備的技術和作戰性能,試圖證明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問題上有“原罪”。
需要承認的是,過去由於經濟實力和技術儲備的不足,加上自主創新能力的缺乏,中國曾主要依靠進口戰鬥機等其他“洋貨”來推動裝備的現代化升級。但這完全不足以成為抹殺中國人不斷努力學習借鑒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藉口。
一些媒體看得到殲-15的氣動外形,他們卻看不到或不願意看到在殲-15發動機、火控系統、電子系統和其他關鍵組成部分的研製過程中,中國科研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生命的代價。
經過幾代航空工業者的努力,中國已經在渦扇發動機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性能的國產戰鬥機,已經開始配備完全獨立研製的國產“心臟”。
就在中國人為殲-15首次航母起降成功而歡呼雀躍的時候,殲-15現場總指揮羅陽在完成起降任務後突發心臟病辭世。西方的一些媒體難道還看不到中國人為自主研發嘔心瀝血的努力嗎?
提醒那些一再質疑殲-15“抄襲”的媒體,千萬不要低估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潛力。
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年代,就研製出原子彈、核潛艇和人造衛星。近年來,在西方軍事禁運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照樣實現了包括隱形戰鬥機、載人航太工程在內的一系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