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鲇魚”帶來慘重浩劫,花蓮人發出怒吼,臺東人也發出悲鳴。臺灣“蘇花改”已成為災難後焦點話題,“行政院長”吳敦義承諾,在年底環評定案後將進行招標動工,由於各方意見仍多,這項浩大工程,非作周延縝密規劃不可。
臺灣《新生報》30日社論指出,蘇花改建勢在必為,在藍綠執政期間都動過這個念頭,始終因缺乏臨門一腳的動力而被擱置下來,現在因接二連三發生橫禍,為著順應民意並契合實際需要,確實已到刻不容緩地步。必須提醒臺當局,在進行改建之前,先要從三方面作通盤考量。
第一方面,蘇花改非改不可,但不宜操之過急:後山人要找一條平安的回家路,是天經地義的基本權利。蘇花山難之多,多到令人怵目驚心、聞風喪膽。花蓮居民在電視上一再追問對話的人:“你不住花蓮,你怎能知道我們心理的恐懼”,說的也是實話,這次慘痛經驗,又留給他們刻骨銘心的傷痕,實在不是外人所能體會到的悲哀,因此,外界多支援速改蘇花公路,但問題在“改”之前,不能急就章,更不宜貪圖表現,一定要改得成功,更要萬無一失,寧願稍慢半拍,切勿衝得過猛,慢而理想固然也會遭人批評,但要比快而出現差錯,較能獲得社會諒解。
第二方面,蘇花改應將環保疑慮一併列入考量:在災難方興未艾時刻,環保重要性已被比了下去,大心目中只有一個念頭:“蓋,趕快蓋”。不過,蓋已不是問題,不用有所懷疑,倒是環保方面提出的若干疑慮,也不是毫無參考價值,因此,必須環保與開發並重,科技和生態兼顧。尤其蘇花地帶,土質異常脆弱,地形移位驟變,山壁崩塌,岩塊坍方,需要深入勘察。目前該項計劃已正式進入環保程式,交由環保專業人士審查。社論表示,我們期盼這些專家能夠放大視野,精確估測,注意山區景觀、災變潛因、地質生態、空氣污染、疏浚排洪措施,乃至於民眾生命安全因素,統統作完整融合評比,不能各站本位立場發言,要顧及群眾感受及公共保健等錯綜複雜因果關係,大家本諸良知與智慧,為尊重個人生命與關懷弱勢族群而提出折衷可行方案。
第三方面,凝聚共識,不應為反對而反對:修建蘇花公路,可以使後山提升深度旅遊價值,不但島內收入增加,也可以改善東部民眾生活品質,過去大家各吹各的調,各說各的話,現在情況改變了,大家要正視這個問題,把不同意見逐漸凝聚成一種共識,知道開發東部觀光地區,改善蘇花公路,已是不能避免事情。環保團體已意識到,外界將矛頭指向當初反對興建蘇花改的這些人士,他們知道現階段再說什麼好像都不對。其實,蘇花公路曲折蜿蜒,奇景絕佳,如果再能開出安全保單,對遊客將平添不少吸引力。
總之,蘇花公路坍崩不斷、傷亡無數,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擾它的修建工程了,但必須在社會公義和環境永續中找出平衡點。改建後蘇花公路,雖然不見得就是不再有悲劇的救命丹,但相較之前會更有安全保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