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的角色、功能與組織,必須肆應政治生態的變化,而其最終檢驗則是效率、反應力、與號召力。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表示,現在國民黨尚在改革過程中,未來如何發展,仍應謹慎,廣徵意見,使改革的結果能通過選民的檢驗。
全文摘編如下:
沒有人會懷疑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是一個有理想的改革者,大概也沒有人會懷疑秘書長金溥聰的改革決心,所謂“金小刀”當然不是浪得虛名。日前臺媒報道,金溥聰秘書長對國民黨的定位是“選舉機器”,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個骨架完整的雨傘,用的時候打開,不用的時候就收起來。
我們認為,國民黨思考黨的組織與功能,值得肯定。臺灣的政治土壤是否適合“選舉機器”型態的政黨,值得探究。
無可諱言,臺灣的政治生態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政黨不再能經營事業,國民黨的資源與能力也不可能像過去一樣支援龐大的地方組織與黨工。國民黨在歷任主席及秘書長的領導下,已進行了多次的瘦身,組織的型態也在調整,可看出是朝“選舉機器”的方向前進。然而未來國民黨是否只是“選舉機器”而已,應該深思。
我們要強調的是,國民黨在轉型為完全“選舉機器”之前,至少應該思考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選舉機器”是以地方組織為核心,尤其是在政治人才甄拔的功能上。所有的“中央”人才都必須經歷地方選舉,有地方基礎,然後才能晉入“中央”。問題是,目前還是由黨中央來決定地方的提名事宜,尤其是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的提名,未來此一權力下放到地方之後,會形成何種局面,不能不思考。
其次,是有關“中央”的政策與人事權,尤其是政策。過去國民黨扮演了重要的政策協調角色,這也是“政策會”的重要功能。如果國民黨要淡化政策協調的功能,在現行的體制下,行政部門就必須強化這方面的功能。然而從過去幾件案例可以看出,包括美牛進口案、二代健保案等等,都出現了政策協調的問題,反而讓當局的形象受傷。這也是國民黨在轉型與改革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
總而言之,政黨的角色、功能與組織,必須肆應政治生態的變化,而其最終檢驗則是效率、反應力、與號召力。現在國民黨尚在改革過程中,未來如何發展,仍應謹慎,廣徵意見,使改革的結果能通過選民的檢驗。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