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馬英九與蕭萬長傍晚拜會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左二),就外界矚目聚焦的兩岸三通、大陸投資鬆綁等議題進行交談。這是馬英九選後“請益之旅”首度公開拜會企業界。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拼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郭臺銘的這句話有沒有搞錯?
臺灣《聯合報》今天刊載社論說,“企業界”哪有“不拼經濟”的?馬英九往訪郭臺銘,郭臺銘說:“政府不是萬能,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政府,拚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郭臺銘所說的“拼經濟”,顯然不止是指他的鴻海集團而已,他指的應當是“拼整個臺灣與所有臺灣人的經濟”。
台塑大樓週一晚宴的圖像,出現在媒體上。馬英九、蕭萬長、王永慶、張忠謀及郭臺銘,一字排開;其中深意,不言可喻。過去十餘年,應是臺灣卓越企業家們內心相當鬱悶的歲月。他們一方面在專業上面對全球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無力化解“鎖臺”的政治惡鬥。莫說商人無祖國,臺灣的卓越企業家們十餘年來眼見當局貪腐、臺灣沉淪,說也無人聽,勸也無人理,內心當然不免有一種“救國無門”、“報國無路”的落寞疏離之感!
不說別的,二十年來“臺商”一詞的涵義變化即已道盡一切。一開始,這些“渡海自救”的廠商,被指為“臺姦/資匪”或“中共同路人”;如今,則被譽為“臺灣經濟的尖兵”。倘若在十五年前,主政當局就朝“將臺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穩步前進,今天的臺灣何至於耗弱及邊緣化到這種地步?
社論指出,只要看幾位重要企業家二十年來的個人生涯動線,即可看出臺灣這些年來“全球化VS.鎖臺內鬥”的斑斑痕跡。康師傅的傳奇,與王永慶的跌跌撞撞;張榮發的調轉舵輪,與許文龍的緘口不語……這些皆不只是企業拼生存的必然趨勢,也是臺灣拼生存的必然走向。
社論說,我們不相信“商人無祖國”,一個卓越的企業家一定會有高於一般人的社會責任感。事實上,過去二十年臺灣在臺灣認同及兩岸關係上“嘗試/錯誤”的過程,也正是許多企業家個人跌宕曲折的心路歷程;張榮發是如此,許文龍亦是如此。誰願意作一個“無祖國的商人”?重點是,主政者必須建立一個讓企業家們共同認同的臺灣,與共同敬重的當局,才能喚起他們對臺灣、社會的愛,也才能使他們發自內心地願意承擔起對臺灣、社會的重大責任。
面對政治新局,社論對企業界提出了四點期待:一、不要污染當局,不要污染政治。不要再送禮券,不要再送鑽戒;那樣做,是在毒殺當局,也是在謀殺臺灣。二、不要捲入政治內鬥,不要助長社會撕裂,不要用“廣告主”對媒體進行政治迫害。三、不要只是解決“臺商”的問題,更要協助解決“臺灣”的問題,尤其應致力緩解M型社會的問題。亦即,不能只是“出走/流血”,更要“回巢/迴圈”,協助臺灣成為“亞太平臺”。四、改善企業家的形象,把金錢化作社會愛,將企業的成就轉化成社會共同的榮譽與希望。
“拼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這當然是指“拼整個臺灣與所有臺灣人的經濟”。其實,只說“拼經濟”已不足形容當前的情勢,事實已經到了必須“救臺灣”的地步。企業界若有“救國濟民”的雄心壯志,請協助臺灣建造一個廉能的執政當局,以及一個全民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的臺灣。
社論最後說,救臺灣,是島內企業界舍我其誰的光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