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颱風帶來的雨量,在很多地區是史無前例。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刊載社論說,一個徘徊于中度、輕度之間的颱風“海鷗”,竟然在臺灣本島造成二十人死亡,八億多農業損失的重大災害,雖然颱風帶來的雨量,在很多地區是史無前例,但如此重大的傷亡、財務損失,絕對需要臺灣各界共同思考其中癥結,並集合朝野物力、人力乃至智慧,提出妥適對策,徹底落實,以期將類似災害有效防堵或降低。
對於“七一八”水患的受害人,不管是生命、健康或財產遭受損失者,社論首先表達哀悼及慰問之意,並期盼朝野記取教訓,讓類似的天災遺禍不再發生或不再如此嚴重。坦然言,因為災情超乎預料,包括“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氣象局”頓時成為檢討對象,甚至一向溫和的馬英九都嚴厲批評,顯示颱風的災害確實很重,帶給民眾很大創傷。但必須指出,如果“海鷗”颱風的因應政策與做法,能夠將島內當前的防臺防洪思維與設施不足乃至錯誤的缺失予以全盤曝光,並做為未來的檢討、改善參考,以致可以將未來的颱風、暴雨災難與損失降至最低,如此“海鷗”颱風的來襲未嘗不是塞翁失馬。
其次,面對颱風暴雨發生頻率提高,損害日益擴大趨勢,整治河川水患,不但做法上應該擺脫以往“水來土掩”的圍堵方式,思考上更要放棄“唯政府是問”的傳統,改採全民防洪抗災新模式。具體而言,整治河川水患不應有藍綠之分。在颱風災情曝光之後,不但執政的泛藍立即攻擊扁當局八年執政,花費鉅資而未見整治水患成效,在野的綠營也不假辭色,立即反駁因為泛藍在“國會”杯葛法案及預算,以致治水預算遲遲不能過關延誤了整治河川水患時機。坦然言,如此的藍綠互批、朝野對幹,不但對卡玫基颱風已然造成的災害無濟於事,對剛剛飽受卡玫基颱風侵襲而心驚肉跳的民眾而言,又有何幫助?徒然給予民眾臺灣實在沒救的感慨吧了。何況,稍有知識的人皆知,臺灣水患之日益嚴重,肇因絕非一朝一夕,而是累積了多年的政策失誤所致,事實上,早在民進黨執政的二○○○年前,即可能已埋下了今日水患的遠因。
再者,整治河川與水患不應有“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分。除了前後的執政團隊必須為水患概括負責之外,社論認為,執政當局與地方政府也必須共同承擔水患不能有效防治的責任。經由這一次的教訓,事實上以往的颱風與暴雨也有類似的參考價值,也就是河流為害並不分天南地北,更不分縣治或中央,因此,河川劃分“中央”或地方權責雖然有助於預算與維護工作的進行,但防洪不能分段治理已經是“中央”與地方的共識,希望當局能夠主動承擔起規劃、經費籌措,以及推動施工的全部責任,甚至列為全臺灣擴大內需政策的一部分優先進行。
最後,社論指出,整治河川水患更不能只責成當局有關部門,民眾袖手旁觀,反而必須朝野合作才能有成。從歷次的水患與災情,其實朝野心中都應有一些概念,除了雲林等低窪地區因地層下陷而小雨就成災外,臺灣很多地區,尤其是都市,隨便一場小雨,也往往就能造成水鄉澤國,癥結即在於下水道大都嚴重淤塞所致。而其肇因除了是一些不肖廠商違規讓電線電纜佔據排水空間外,很多民間的廢棄物,尤其房屋改建裝修棄置的建材、樹枝、塵土及日常用品淤塞排水道都是問題所在。
社論希望,工商企業、民眾了解水患之普及與嚴重化,不但造成人身與財產的危害,更傷害臺灣的國際形象,而能在督促當局加強防洪政策與設施之際,也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自己的公德心,不但不隨意棄置公司或家庭廢棄物以免堵塞水流空間或地下排水管等渠道,更能提升環保觀念加強林木栽植以加強水份涵養,落實全民防災進而杜絕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