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陜西省在黃陵縣橋山祭祀大院舉行“己醜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來自全國各地及港、澳、臺、海外同胞萬餘名炎黃子孫匯聚橋山,祭奠共同的人文初祖黃帝。圖為演職人員在軒轅殿前廣場敬獻舞蹈。(來源:新華社)
今年清明節兩岸各自舉辦祭祀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的大典非常特別、也格外具有歷史意義。在大陸方面,邀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來自海內外八千多名中華兒女聚集在陜西黃帝陵前,共同祭拜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在臺灣方面,馬英九率臺當局“文武官員”遙祭黃帝,打破過去60年來由“內政部長”主祭的慣例,顯見馬英九對此事的高度重視。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指出,兩岸人民原本就同為炎黃子孫,血脈相連,文化同源,雖然在上個世紀的國共內戰後造成分治現實,但是臺灣海峽並沒有阻隔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親情,也無法切斷連結兩岸人民心靈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是連接兩岸人民的臍帶,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和平橋梁。
就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而言,早先移民臺灣的閩南人,大多數是來自大陸福建的泉州、漳州,客家人的祖先則是來自廣東梅縣及福建南部一帶,而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人則是來自中國大陸各地都有,所以說目前居住在臺灣的絕大多數人民,其祖先大都來自中國大陸,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都是炎黃子孫。兩岸人民同屬於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然而,過去臺灣有少數政客說自己是“類似中國人”,甚至否認自己是中華民族,這種否定自己種族、血緣的說法,不但對不起臺灣人民的列祖列宗,也絕對不被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民所接受。
其次,就兩岸同屬中華文化而言,臺灣所倡行的孔孟儒家思想是源自大陸山東曲阜;所崇敬的武聖關公是生於山西運城;而臺灣各地祭祀的媽祖是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其他如開彰聖王是發跡于福建漳州;保生大帝亦來自福建;所過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慶習俗,所用的語言文字都是傳承自中國大陸,可以說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根。然而,過去臺灣有少數政客欲從教科書、“國家考試”科目等下手,從文化上徹底斬斷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是絕對無法成功,也被絕大多數臺灣人民所否定。
2008年是兩岸關係發展最關鍵的一年,馬英九當選領導人,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展現高度和諧的一面,不但得到絕大多數臺灣人民的支援,也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尤其是去年6月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協商,兩次陳江會簽署六項協議,使兩岸“三通”基本實現,大大縮短兩岸人民間的距離,也為兩岸交流合作奠定基礎。今年兩岸海基海協兩會還要舉行第三及第四次陳江會,協商議題包括金融合作、陸資來臺、定期航班、共同打擊犯罪等,也會對於大家關心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進行會談,持續努力,解決各項問題。
然而,兩岸關係的增進除了靠當局的努力外,還需要民間、學術界、文化界等等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才能為兩岸關係奠定更紮實的基礎。前一陣子兩岸共同舉辦“客家高峰論壇”、共同舉辦世界佛教論壇就是民間舉辦活動,促進兩岸關係進展的最佳例子。
未來我們希望在中華民族方面,除“客家高峰論壇”外,兩岸能更進一步舉行“閩南高峰論壇”、“少數民族高峰論壇”、甚至“中華民族高峰論壇”,討論如何促進民族的和諧與民族的發展。在文化方面,除“佛教論壇”外,能進一步舉行“道教論壇”等其他宗教的論壇,以及“中華文化高峰論壇”,討論如何進中華文化的復興與宣揚。
社評最後說,當前兩岸都高度重視民族的昌盛與文化的復興,讓我們以此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為基礎,為兩岸關係搭起和平的橋梁,為兩岸關係發展繁榮穩定、互利互惠的前景,讓我們一起為現在及後代子孫,開創永續發展的大環境。
更多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