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些青少年價值觀為什麼錯亂?罪魁就是“去中”教科書
【兩岸快評第811期】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圖片來源:網路)
近年來,許多人看不懂臺灣年輕人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去年香港“修例風波”,他們以“挺人權”的名義反對香港警察,熱血沸騰;今年美國弗洛伊德遭警察鎖喉致死事件,他們卻一片靜默。他們很多人平時高喊“維護主權”的口號,但最近,面對日本要將釣魚島更名為“登野城尖閣”事件,涉及漁權主權,他們卻充耳不聞。
如此明顯的兩套標準,是如何產生的?是誰讓這些青少年的價值觀如此錯亂、迷惘、自相矛盾?其實,這種現象背後正和島內推行了多年的“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有關。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指出,20年來,臺灣的教育資源被用來逐步建構一套“反中”的歷史詮釋。去年9月,所謂“108課綱”指導下的歷史課本上路後,中國史正式在臺灣被虛無化。
有人可能不知道臺灣的歷史課本和大陸有什麼不同,但其實,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臺灣的歷史教育就開始構建所謂“同心圓”歷史教育。
具體來說,臺灣的歷史課不按時間順序授課,而是以地域性或其他主題來授課,不但不強調臺灣與大陸的關聯,甚至避談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這套“臺獨”史觀教育中,整個臺灣史的格局,就是臺灣這塊地方陸續受到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漢人的統治,而且這些都是“外來政權”。
臺灣的教科書告訴孩子的歷史是這樣的: 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這就是臺灣所謂的“同心圓”史觀。
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受到這套同心圓史觀的教育長大,以“臺灣”為主體來看歷史,讓臺灣與中國“涇渭分明”。我們從這裡可以了解到,島內“獨”派怎樣用“臺獨”史觀毒害臺灣年輕一代,進而磨滅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
不僅如此,民進黨二次上臺執政之後,繼續對歷史的中國史部分大改。令人髮指的是,去年開始推行的“108課綱”,竟然直接廢除中國史,將之併入東亞史。
目前在民進黨當局推行的“108課綱”下,臺灣學生接受的歷史教育是這樣的。
臺灣的小學沒有中國史。
臺灣初中歷史18個單元,與中國歷史相關的只有3單元,佔1/6。
臺灣高中的中國史更是碎片式嵌入東亞史,單元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等。中國和東亞國家位於同等的位階。學著這樣歷史長大的孩子,將來還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在“兩蔣”時期,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原本不存在問題,除極少數人主張“臺獨”,90%以上的民眾都堅持“一個中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經歷了陳水扁、蔡英文當局等“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政治操作後,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就已經培養出數量非常可觀的“人造獨”青少年。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14日在“中時電子報”發文指出,臺灣高中第二冊歷史課本,不僅講中國史,還放進日本、韓國、越南這3國幾千年的變遷,中國史的脈絡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再搭配偏頗的史觀,那連這點關於中國的記憶都未必美好。
試想,當少得只剩幾頁的中國政治史,標題竟然是《傳統政治權威的形塑》;臺灣光復時期的標題是《威權體制下的臺灣》,受這種歷史教材熏陶的學生,會形成什麼樣的“中國概念”?不僅如此,在新的歷史課本中,連“臺灣地位未定論”也被提出討論,這將會對臺灣青少年造成什麼樣的毒害?
民進黨當局正通過教育、文化、社會、媒體各個方面的扭曲“去中”操作,荼毒臺灣年輕一代。“去中國化”教育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和結果,只會令臺灣下一代產生錯誤認知,更加難以面對真相。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評價李登輝的所謂“本土化”進程時所說,“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臺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文/石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