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廣: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特徵研究
2013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資料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兩岸關係發展大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就兩岸關係和臺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主張。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是他在對臺灣問題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確立的,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對臺工作方面的重要體現。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黨的對臺工作理論與實踐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研究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特徵有助於我們深刻領會黨中央在新的歷史階段對臺工作的理論精髓,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實質與方向。
一、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臺灣問題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傷痛。100多年前,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直接導致寶島臺灣被日本侵略者割佔。新中國成立之初,又因美國等外國列強從亞太地區冷戰的角度出發,造成中國實現全國解放的進程被阻擋在臺灣海峽,留下了當今的臺灣問題。這一歷史傷疤是當代中國期盼國家統一的仁人志士心中永遠的痛。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出生,在黨的教育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共和國接班人,對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命運了然於心。這一代人是在為遠大理想與社會主義實踐而奮鬥中學習、成長的,既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全面參與了改革開放和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這一經歷使這一代人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總能站在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高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的基礎正是這種有著歷史厚度和情感高度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2013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我們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淩。想起那一段屈辱的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心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在2014年2月18日再次會見連戰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牢記歷史,不忘共產黨人的初衷,繼承和推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這種厚重、濃郁的歷史使命感是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產生的土壤,也是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的典型特徵。
二、勇於突破,敢於擔當
兩岸關係是一個不斷突破的過程,抱殘守缺、缺乏擔當將難以推進兩岸走向完全統一。自上世紀50年代初兩岸對峙局面形成開始,兩岸關係一直在不斷的突破中前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的關心和大力推動下,對峙之下的臺海兩岸依然有國共兩黨的密使穿行兩岸,為臺灣的和平解放和兩岸統一進行溝通商討。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思想來指導對臺工作。這一思想可謂是臺灣問題形成30年後第一次大膽的突破和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的偉大創新。這一偉大創新使臺海兩岸逐漸從軍事、政治、經濟等全面對峙,走向開放和緩和。2008年5月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轉折,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可以說,兩岸關係發展成就的取得就是在一步步突破的基礎上實現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臺工作中繼承和發展了歷代領導人勇於突破、大膽創新的擔當和勇氣,實現了兩岸關係的新突破。兩岸關係是歷史遺留問題,在兩岸關係發展中也一直存在很多的政治禁忌。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禁錮,兩岸之間的溝通與交往一度局限於民間的渠道。但兩岸關係的逐步解決和最終統一畢竟不能僅靠經授權的兩岸民間團體之間的協商談判來完成。隨著兩岸關係環境的逐漸成熟,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果斷決策,實現了兩岸政治交往的重大突破。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