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晚7點半左右,一條內容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腦炎合併胼胝體積水于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請轉發哀悼這位武俠大家吧!”的消息突然出現在網上。該消息立即引起了眾多網友和微博帶V名人的轉發求證,不少人都追著問“真的假的”?但消息傳播的速度之快超乎想像,很多網友都對“金庸去世”信以為真,並表示“哀悼”。(12月7日《現代快報》)
金庸何辜?不到半年時間,被去世了兩次,上次發生在今年6月,當時消息一齣,同樣引得輿論譁然。孰料,數月過去,我們又聞此謠言。好在謠言來得快、傳播得快,去得也快。從謠言泛起到迅速消散,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案例。在網際網路時代,傳播載體的發達和多元,使人人都擁有了自媒體,想發佈一則消息輕而易舉,而微博這種資訊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便捷平臺,更為資訊“病毒”式集散插上了給力的翅膀,這也正是“金庸被去世”能夠快速傳播的一大原因。不過,在自媒體時代,特別是微博的發達,也為撲滅謠言帶來了便捷。甚至可以說,由於用戶群的海量,以及權威人士的介入,使微博具有了強大的自我糾錯功能。近期,微博上出現了多起謠言,不少都被迅速證偽,金庸去世的消息被證明造謠只是最新的一例。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金庸畢竟是名人,社會關注高,是否去世很容易被求證,可非名人的謠言就很難如此之快地證偽。此外,有些消息似真似假,三分真七分假,這樣的消息也難求證。那麼,如何確保謠言快速被撲滅?進一步說,如何不給謠言生成的空間?這並無捷徑,一方面需要每個網友都要善待自己的滑鼠,多一些求證思維,另一方面網路編輯也應審慎判斷,多一些負責任的審核。比如,2003年轉發某網站比爾·蓋茨“遇刺”消息後,新浪網給其編輯設立的一個規定就是:名人去世的消息不要搶發,除非你百分百確認。
此外還需提及的是,名人被去世的消息屢屢發生,除了金庸,洪金寶、余秋雨、任達華都曾被去世過。因此,我們有理由追問,製造名人被去世的人都是誰,其動機何在?對於這樣的言行是不是應該予以約束?很顯然,這種謠言已經超越了言論自由的範疇。
倘若,金庸們“被去世”的消息,一再被炮製,被流傳,那麼被傷害的就將不止是金庸們。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