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電影如何“聯姻”

時間:2011-02-21 16:51   來源:解放日報

  “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有望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大資金投入,促使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顯著提高。

  一般來說,文化產業既包括電影、電視、動漫、戲劇、音樂、時尚等傳統業態,也包括新媒體等“新興朝陽產業”。其中,最具規模、產值和影響力的當推電影產業。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這一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各式各樣資金的涌入。在欣喜之餘,人們也不無擔憂地指出,目前電影資金在取得與運用上仍有一些問題,直接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的確,由於濫拍、重復和無創意之作不乏其例,電影業長期被視為規模小、投資回報低的“高危行業”。為規避風險,銀行界一直都持謹慎投資態度。上世紀末以來,大片層出不窮,票房日漸火紅,開始出現“第一個吃螃蟹的”。2004年,華誼兄弟從深圳發展銀行借貸拍攝 《夜宴》,打響了民營電影公司向銀行貸款的第一槍。2009年4月,工商銀行放貸1.2億元拍攝《唐山大地震》等4部影片。去年,建設銀行等單位共同倡導並創設了中國影視出版產業投資基金;杭州銀行向樂視娛樂投資公司提供1億元綜合授信……

  一時之間,眾多銀行、風險投資、私募基金蜂擁而至。投資電影的錢突然“多得花不了”,投資比例失調情況隨之顯現。例如,一部影片的明星酬金超過總成本的一半,而真正用在影片製作上的費用偏少,結果是電影整體品質大受影響。再如,大多數投資傾向於放在由大導演、大明星擔綱的商業大片上,對有新意、有潛質的文藝片甚少青睞,這顯然與電影行業作為一個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不利於提升中國電影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任何時候,金融業與電影業的“聯姻”都不應急功近利,切忌“一窩蜂”。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固然要從市場化和產業化角度來考慮投資,講求回報和利潤,但也要與時俱進地對傳統業務進行創新和拓展。比如,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合作,借用投資銀行管理風險的功能,衍生出文化金融、電影融資等新形式,積極介入影片周邊產品包括網路遊戲、手機視頻等業務的開發等。同時,還可與信託業聯動,讓製片方把作品版權抵押給信託公司,由後者擔保申請貸款;積極推行銀團貸款,讓製片方實現在較長時間內拍攝多部影片的“打包”融資。此外,從長遠來看,金融業還可幫助成熟的電影公司完善預算、審計和財務管理制度,推動上市步伐,進而帶動整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一句話,銀行在電影融資上應更具靈活性,做到渠道多元化。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與產業重鎮,有“東方好萊塢”之稱。如今,上海電影依然基礎厚實,人才濟濟,全球12大電影節之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落戶於此就是一個明證。上海金融界和電影界完全有條件深化合作,率先探索出金融與電影“聯姻”的創新模式,進而帶動上海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