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零時,熊貓“阿寶”重出江湖,《功夫熊貓2》的零時場人滿為患。《功夫熊貓2》上映也遭遇了其他聲音,比如行為藝術家趙半狄公開要求抵制看《功夫熊貓2》,表示該片是老美對中國的一種“文化侵略”,這一說法還得到了學者、北大教授孔慶東的支援。(5月30日《揚子晚報》)
可以說這種“文化侵略論”在中國是盛行已久,最早的源頭大概可以追溯到“和平演變”一說吧。按照“和平演變說”的邏輯來講,這種所謂的文化侵略論應該是和平演變在文化方面的具體體現吧。但是,區區一個功夫熊貓,犯得著我們這麼害怕?它真的有那麼大的威力以至於可以成為“文化侵略”甚至是“和平演變”的工具?
《功夫熊貓2》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好萊塢也確實把中國符號拿去了,但是眾所週知,好萊塢是個商業性質的電影代名詞,它拍電影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賺錢,它甚至根本不是一個公司。好萊塢原本是一個城市的名字,後來因為電影工業十分發達,便在無形中成為了美國電影業地代名詞。因此,好萊塢雖然把中國符號拿去用了,但是不是為了征服你,又是不是洗腦和征服我們的心?這自然大可商榷。
即使我們被《功夫熊貓2》征服了,我們應該探討的是我們為什麼會被征服,為什麼中國的國產電影每年不知道要出多少部,卻沒有一部可以這樣地征服我們?我們的心為什麼那麼容易地就被它征服?其實無論是《功夫熊貓》系列,還是《花木蘭》,之所以備受國人青睞,不僅僅是因為它其中運用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更重要的是它其中體現出地深刻的哲學道理和樸素的價值觀,不那麼說教式的催人向上、勵志,給人們傳達一種樂觀、奮鬥的精神。就像前些日子很火熱的《奮鬥》,從敘事方式和拍攝技巧上來講,都是普通水準,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就是因為它能夠傳達一種契合現代生活的精神,它就會為廣大觀眾所接受、所喜愛。與所謂的意識形態根本沒有一丁點的關係。
倒是我們國內的一些文化工作者,一直在叫囂抵制外國的“文化侵略”,一直在呼籲人們不要看那些所謂以文化侵略為目的進入中國市場的影片等文藝作品。他們應該醒醒了,他們應該明白,中國早就不是八個樣板戲的時代了,市場經濟全球化引發的文化全球化潮流已經隨著中國加入WTO的步伐席捲中國,中國的文化人不能再單靠呼籲抵制這種最低級的方式去保護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國文化要想有出路,就必須大膽地借鑒,大膽的創新,大膽地區迎合受眾的需求。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受眾,而不是閉門造車,以高姿態進行創作。
最後還是要叮囑我們的文化工作者一聲:別太把“功夫熊貓”當回事,關鍵是要拿出自己的東西來。(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