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過度娛樂化是電視媒體的責任

時間:2011-10-24 11:16   來源:人民日報

  當前,在所有的媒體中,電視提供的娛樂無疑是最直接最充足的。中國觀眾的電視時間幾乎是被娛樂所包圍的,娛樂正在“全國總動員”——在週末晚間的黃金時間,相當多的頻道都在播出PK選秀、遊戲狂歡、情感體驗、名人訪談等娛樂性較強的節目,即使不停地換臺也找不到其他可看的節目。剛剛在《可凡傾聽》見過的明星,有可能又出現在《超級訪問》中;由《超級女聲》帶動的選秀節目正被“山寨”在許多家的衛視中;由《非誠勿擾》刺激出的相親節目也遍佈全國,從《稱心如意》到《婚姻保衛戰》再到《我們約會吧》,一時間,非“相親”似乎不足以贏得收視率。

  這種“千台一面”的娛樂之風甚至波及少兒節目。在一些少兒節目中,很小的孩子就在充斥聲光電的耀眼舞臺上表演各種各樣的流行節目,模倣成人的歌唱,演一些庸俗的小品,打扮得不倫不類,而且和一些影視明星同臺獻藝,讓孩子在電視這種大舞臺上過早地成人化、庸俗化,令人擔憂。

  過度娛樂化並非中國獨有。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席捲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傳媒業也迎來了娛樂化浪潮,其突出表現就是娛樂性節目比例大量增加,新聞節目比例下降,而一些嚴肅的新聞節目也出現了娛樂化現象。比如,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社會事件的報道中,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媒體往往將新聞聚焦于某一個人物身上,追求戲劇性,將複雜的矛盾簡化為好萊塢式的善惡對立和愛恨情仇。

  如果說同質、抄襲、克隆顯示的只是原創的缺乏和急功近利的炒作,那麼低俗化就是對於電視公共服務功能的徹底背叛。一些節目以獵奇為動機,以窺視為目的,以隱私為依託,大肆宣傳拜金和享樂,引起了觀眾的反感。一些電視劇把低俗當趣味,拿缺點做笑料,任意顛覆經典,隨意娛樂歷史,讓藝術遠離審美。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視觀眾群,除了娛樂,我們還需要科學、教育、文化等多種類型的節目。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遊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人秀等類型節目在黃金時段的出現應有一定的總量控制。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今的中國,基本實現了“倉廩實”和“衣食足”,可是並沒有完全做到“知禮節”和“知榮辱”。觀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大多數時候是被動地接受,因而給予什麼、怎樣引導非常重要。

  寫過《娛樂至死》的波茲曼對於資本主義的文化曾憂心絕望之至:“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週而复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這話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警世之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