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使得世界有機會重新認識中國的紅色文化。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以前,還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紅色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色彩。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屈原、岳飛、文天祥、袁崇煥、史可法、鄭成功等民族楷模積累和傳承的勤勞勇敢、與人為善、為民請命、捨身取義等文化基因,是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活報劇”、“秧歌劇”等紅色短劇,唱響了愛國救亡的時代強音,發揮了教育人民、鼓舞官兵、瓦解敵人的作用,是紅色文化的大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紅日》、《紅岩》、《青春之歌》、《紅旗譜》、《保衛延安》、《山鄉巨變》等紅色文化經典,展現了激動人心的革命和建設歷程,並涌現出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紅色經典形象,鼓舞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文化工作者以全新視角審視和重構紅色文化,使其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符合人性立場。
事實證明,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道德理想與價值追求的紅色文化不僅沒有過時,且影響力歷久彌新。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載人航太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奮發向上的紅色文化,不斷增強著我們的價值自信,也隨著中國的崛起贏得世界的認可和敬重。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模式更加關注,了解紅色文化的願望也日益強烈。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近年來,控制著世界喉舌的仍然是西方發達國家,美國每年向國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萬小時,並佔有世界2/3的電影市場總票房,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遠遠大於中國。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始終沒有放棄利用資訊壟斷和傳媒優勢,對我國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想方設法維護它們在世界上的文化霸權地位,這些都加大了我們文化走出去的難度和風險。
中國的紅色文化要走出去,首先我們要有自己的思維,不要動不動就是外國經驗,應當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智慧。中華文化與外國文化交流,需要經過理性自覺產生理性自信,然後有自強心,在此基礎上高揚起平等和價值自信的旗幟,對內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對外要強化中國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形象,讓世界從更深、更感性的文化層次認識和把握中國,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在市場運作上,應該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貿易為主要方式,推動更多紅色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努力把東方文化的“和諧”精神建成中國的特色品牌。(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