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2012年1月1日,對惡俗娛樂節目而言可能是休止符,但對全國34家上星衛視而言,卻意味著一段新樂章的開始。根據廣電總局不久前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從這個時間點起,全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將增加新聞、教育、科技、道德建設等類型節目播出比例,同時調控壓縮娛樂類節目的數量。
可能少有人能說出這一《意見》的全稱,但在普通民眾的話語系統中,它正以“限娛令”的別名經受廣泛的討論。從最初“限制群眾娛樂”的應激性誤讀,到“娛樂還是不娛樂”、“多娛樂還是少娛樂”的狹隘辯論,再到對當前電視節目生態的重新檢省,對電視媒體文化擔當的全面反思,歷經一個多月的討論和厘清,公眾對調控精神的把握日漸理性,也日漸接近這場討論最有價值的部分。
在電視普及率已接近百分之百的當下中國,電視媒體堪稱最大的公共文化平臺。即便我們覺得被內容惡俗、形式千篇一律的娛樂節目“雷”幾下沒關係,可以付之一笑,但是否願意承認這些節目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品位與基本審美?如果打開電視,所有的頻道都充斥著類似的節目,我們又將如何描述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電視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不希望價值觀被此類節目綁架,就要以更健康的標準來規範管理。
電視節目既反映社會價值,也影響社會價值。在現代社會,人們相當倚重電視渠道所提供的資訊和觀點。電視節目彰顯和放大的社會內容,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電視節目涉及較少的社會層面,往往容易被忽視。這就是說,電視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們對社會的認知。看罷幾檔相親節目,我們很容易就會形成“愛情越來越像交易”的印象;聽了一些或真或假的情感訴說,又會或多或少地對當下婚姻的持久度和忠誠度產生些懷疑。這些被過分關注或刻意放大的部分,到底能否真實全面地描摹社會現實?如果不對電視的選題進行理性的提點,那些真與善的維度是否常常要被忽略,而那些或誇張,或狹隘,甚或虛假的描述又將把我們帶向哪?
健康的電視文化應該反映時代精神,並以這種精神引領社會價值。從這個角度看,“意見”的真正意義不在於“限”,而是試圖使電視文化重歸綠色生態,並助其形成自覺意識,為其提供他律機制。能夠遵循行業發展遠景規律的電視頻道,可能會經歷短暫的陣痛,但一定會在更高的價值層面重新贏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