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原創和國外版權引進等諸多嘗試,中國音樂劇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同時,隨著公眾對音樂劇接受度和鑒賞力在提高,音樂劇的受眾逐漸成熟,對音樂劇的需求明顯增加——人們熱切期待具有東方風格的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誕生。
音樂劇雖然是一個外來詞,但是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音樂劇在中國早就存在,比如樂舞、戲曲。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曾經有一個新歌劇時代,只是從音樂角度來說,當時更多是接受蘇聯的影響,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音樂劇,因為它沒有現代化,基本上還是傳統的、經典的、民族的東西。可以說,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劇迄今還處於起步階段。改革開放以來,視聽習慣、舞美技術、音樂構成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流行歌曲、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發展融合,重新建構“音樂劇”的條件已經成熟。
我認為音樂劇在中國要想有大的建樹,要完成本土化和現代化的雙重任務,內容上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形式上在借鑒西方音樂劇的基礎上完成中國音樂劇的現代化。
形式和內容是建構中國音樂劇的兩個方面。形式和內容應該是一個有機體,而不應該詞是東方化的,形式則雜亂無章。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音樂劇實踐很多,做得不錯的有《寸草心》、《蝶》、《愛上鄧麗君》,在國內外都產生不錯的反饋。但是,總體而言中國音樂劇實踐和理論建設都還要再往前走一步,尤其是音樂劇的理論建設。中國音樂劇理論體系尚未建立,整個音樂劇的理論架構、核心觀念、藝術表現方式都需要建構。
可能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劇情突破畢竟容易實現,音樂的突破非常困難。有些音樂劇,你閉上眼睛不看服裝,要麼以為是西洋歌劇,要麼就是通俗音樂大拼盤。簡單地把通俗音樂理解成現代化,其實還沒有找到當代中國應有的音樂語言。音樂形式的現代化是音樂劇發展的關鍵。
音樂劇的現代化,可以這樣切入——
首先,音樂劇與社會生活和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民眾生活方式變遷等等方面密切相關。音樂劇是綜合藝術而不是單一形式,如舞劇就是舞劇、歌劇就是歌劇,音樂劇這種表現形態恰好能滿足人們對藝術表現和藝術欣賞的全方位需求。泛概念層面的音樂劇形式之所以在人類原初時期產生,也是這個原因。遠古時期,先民們且歌且舞,對酒當歌,把藝術與生活、與勞動等等融合在一起。“藝術”,在和生活密切結合的相融狀態中存在。音樂劇為什麼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不難理解。如果我們要研究音樂劇理論架構的話,這是一個原點。
中國藝術史上曾經若干次出現過綜合性特徵明顯的藝術,比如元代的元雜劇。總而言之,隨著時代變化,藝術門類開始精細化。直到進入21世紀,傳播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極大變化仿佛使我們又進入了藝術全方位地滿足民眾需求的綜合時代。這是音樂劇存在和發展的藝術生態。許多人也看到了音樂劇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時機和必然性。
此外,音樂劇還有一個重要特徵——跟大眾音樂結合,比如與爵士樂、鄉村音樂的結合。這一點恰巧是東方文化的特質,中國戲劇就來自民間,但是,戲劇的表現形式還要跟現代生活相聯繫、有發展。
儘管目前看來音樂劇的發展和繁榮任務非常艱巨,但是,在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音樂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好,作為一個產業類型也好,也是最可能實現突破和成功者。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完成了音樂劇整個藝術表現形式的現代化,形成了音樂劇的東方面貌和東方風格,那麼對於中國文藝的發展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