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尖子報讀港校熱潮持續,捨棄清華、北大等內地頂尖名校,選擇來港升學情況漸見普遍。香港大學今年錄取狀元數更創下歷史新高。港大6日率先發佈新學年內地收生結果,今年共接獲逾1.2萬名內地生申請,最終取錄363名考生,包括多達21名“省市狀元”。單以北京而言,2004年至2011年共19名狀元中,逾半來港升學。(7月8日《香港文匯報》)
過去,我們總以孩子能上北大、清華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但近年來,家長和學生對讀大學的想法卻發生了質的變化,大多數高分考生都對北大、清華已經沒有從前的那種由衷仰慕的想法了,而是希望去國外頂尖學府如牛津、康橋、哈佛等求學,退而求其次的則鍾情于香港的大學。可以說,內地狀元集體放棄清華、北大而轉赴香港讀大學的現象給大陸的高等教育再次敲響了一記現實的警鐘。
為什麼有這麼多“最聰明”的“狀元”都對清華、北大不再感冒而是不約而同地選擇同去香港呢?
香港的大學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實踐證明,香港的教育更富有創造性和進取性,更能夠培養出優秀的、適應于國際化進程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這就好像一個優秀的球員永遠想加盟曼聯、巴薩一樣,一個優秀的學生也永遠希望到世界公認的好學校去學習。所以在經歷了多年的應試教育之後,這些極為聰明的頂尖學生自然想與更為頂尖的學校相匹配,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對內地高校來說,無情的事實反映了形勢的嚴峻。過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北大、清華能夠毫不費力地完勝其他對手,輕而易舉地將各路狀元納入囊中,但在一個開放性的自由選擇的競爭環境中,北大、清華的競爭力已經不再,而這種競爭力的喪失也是整個內地高校教育的整體體現。可以說,如果內地的高等教育再不進行改革的話,那人才的流失將更為嚴重。(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