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節目砸贗品,“護寶”還是娛樂?

時間:2012-08-23 13:21   來源:山西晚報

  針對在知名電視節目“天下收藏”中,被主持人王剛砸碎的“贗品”,最近不少收藏、鑒定專家提出質疑,認為“所砸掉的‘贗品’不少是真品,並且不乏珍品”。對此,該節目製片人和相關鑒定專家表示:“我們絕不可能砸錯!”“過程非常嚴謹”,“我1973年入行,砸錯的可能性連0.1的幾率都沒有。”(本報今日19版報道)

  作為外行,我們顯然很難一時明辨孰是孰非——究竟是錯砸了真品,還是絕對沒有砸錯?不過,對於這起“砸寶”爭議,一個退一步的問題應該不難明辨,或許也更有價值,那就是,對於節目中鑒定的贗品,就一定必須砸掉、非得以“砸”這種爆烈的形式方式來體現所謂的“護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顯而易見,任何鑒定專家,即便是再權威再資深,囿于種種不可避免的個人智識、能力上的局限,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複雜藝術品,他都不可能絕對保證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打眼”、誤判的時候——“0.1的幾率都沒有”,也不等於是絕對的0幾率。因此,只要存在誤判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錯砸真品的可能性,那麼依然堅持要“砸”,就勢必不是真正的“嚴謹”。

  更不用說,在今天這樣一個專家頭銜貶值、誠信體系不完備的時代,除了專業智識能力之外,時下我們的專家們同時還面臨不少道德操守方面的局限,如此前媒體曾報道,許多行內鑒定專家,只要肯出錢就願意開具任何鑒定書——可以毫無忌諱地將贗品鑒定為真品。既如此,反過來,這些專家,又怎麼不可能將真品鑒為贗品呢?

  另一方面,即便是確鑿無疑的贗品,從收藏角度看,也並非完全沒有收藏價值。很明顯,作為直接訴諸感官、高度物化形式化的藝術品,它的仿製贗品,不可能簡單等同於科研領域的抄襲剽竊,在真品之外,仿製藝術贗品尤其是那些“高倣”贗品,同樣也可能具有自身的獨特藝術價值。這正像“天下收藏”節目專家自己也承認的,“90%以上都是高倣,品質非常高”。比如,在我國傳統書畫領域,就流傳許多“名家倣名家”的高倣贗品,像張大千先生,生前便曾仿製過許多常常能以假亂真的明清名家的書畫作品。這種背景下,如果凡是贗品,便無論其藝術價值地統統一律“砸掉”,怎麼可能是全面完整的“護寶”,又談何“非常嚴謹”?

  一面承認高倣贗品的“品質非常高”,一面又仍堅持要“砸”,原因何在?該節目製片人的一番話,其實已經倒出了實情,“電視臺做節目,還得講究娛樂性。如果整個節目都落在鑒別真偽上,會比較枯燥了,普通觀眾又不愛看了”。這實際上也就是說,“砸”的其實並不是贗品本身,也不是所謂的“護寶”,不過是一種節目的“娛樂性”、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而已。在這種必須“砸”的邏輯支配下,所“砸”的究竟是不是贗品、是否存在“真品”,顯然並不真正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能砸出公眾愛看的娛樂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娛樂至死”的,其實不只是不惜一切追求娛樂的人,同時常常也是許多娛樂道具手段的“至死”,如“砸寶錘”下那些難分的真品或贗品。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