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是年初冒出的熱門電視娛樂節目,節目的主要訴求是看專業歌手如何比拼實力,說直白一點,就是《我是歌手》的舞臺是一個現代的鬥獸場。觀眾看著一個個專業歌手或者說是大牌歌星用現場演唱進行一場場搏鬥。因為,《我是歌手》是淘汰制的,這自然有一些刺激,有一種懸念,也是一種抉擇。
但是,《我是歌手》有兩個問題很難解決。首先是如何讓節目具有足夠的刺激性。在頭兩期,大家一直沒有這種感覺,直到黃貫中被淘汰也是如此。黃貫中也許是首期幾位歌手中最缺乏支援度的歌手,除了Beyond樂隊的傳統支援者。《我是歌手》如果沒有大牌爆泠被淘汰,人們的情緒很難被調動。沒有足夠刺激性的另一問題是絕大部分參賽歌手都是唱功不錯的歌手,他們各有風格,也都很有經驗,比如齊秦唱了近30年,陳明、羽·泉、沙寶亮都有多年酒吧歌廳演出的經驗,《我是歌手》這種比賽難不倒他們。
一直以來,中國並不缺少好歌手。特別是大陸歌手,沒有唱功是很難成名的。既然大家唱功都不錯,都半斤八兩,驚喜,爆冷也自然難以出現。
其次,《我是歌手》越往後越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最終的冠軍毫無意義。過去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為歌手而言,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有的比淺吟低唱為風格,有的以高亢豪放為風格。韓紅、汪峰是好歌手,王菲、朴樹也是好歌手。
《我是歌手》越到最後,大家越會質疑這種賽制以及最終的結果。最終,標準問題將成為必須面對但又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最終,大家會認為,這種比賽其實毫無必要,最後的冠軍也自然沒有權威性。如果,最後的冠軍只是一位什麼都能唱,什麼都能應付的萬金油式的歌手,那他也不過是一位K歌高手而已。如果一位原本有風格,有水準的專業歌手,或是大牌歌星最終淪為一位全能模倣,翻唱明星,那麼,他得到的更多,還是失去的更多呢?
專業歌手K歌,翻唱無可非議,但如果太當回事,最終拼得面紅耳赤就沒必要了,“回鍋”的機會很多,而《我是歌手》並不是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