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讓群眾當“考官”,就要不怕“考”

2018年01月03日 14:20:00來源:台灣網

  歲末年初,各地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年度大考”拉開帷幕,基層黨組織認真梳理工作、盤點得失。近年來,許多地方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增設了群眾代表質詢環節,實現“上評”與“下議”結合,這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彰顯了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制度設計仍有優化的空間。筆者了解,一些社區年終述職評議中“群眾”代表性不高,參加的多是熱心社區事務的“熟面孔”。(1月2日人民網)

  近年來,許多地方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增設了群眾代表質詢環節,讓群眾代表來“批評”、“挑刺”和“揭短”,這種讓群眾當“考官”的評議方式,改變了以往群眾“遠遠觀望”的狀態,讓群眾變身黨建工作的“參與者”,一方面能夠更好的收集意見建議,找準問題、對症下藥;另一方面這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

  然而,在個別社區年終述職評議中卻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參加評議的“群眾代表”代表性不強,多是熱心社區事務的“熟面孔”,這樣的“考官”所提的問題能否代表整個社區群眾的意見?有多少人會礙于情面將問題“包裝”得委婉?群眾評議是“探根究底”還是“蜻蜓點水”?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考官”大多是“熟面孔”的癥結源於個別基層黨組織的自信心不足,缺乏“迎考”的勇氣,怕生面孔“考官”挑刺、找問題、為難自己。為了省心、省事,乾脆就找一些“熟面孔”,這樣該有的環節都有,問題也找了一些,但是由於“考官”的權威性大打折扣,其評議的效果也勢必事倍功半。

  誠然,要從根本上杜絕“群眾代表”代表性不強的問題,關鍵在於一個“選”字,“考官”選的好不好,不僅直接影響考核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甚至一定程度上挫傷基層群眾參與黨建評議的積極性。因此,在“考官”的選擇上要慎重考慮,在避免清一色的“熟面孔”的基礎上,要把那些敢講真話、敢較真兒的熱心群眾選出來,讓他們來當“考官”,做“裁判”,真正把問題擺出來、把原因找出來、把建議提出來。

  讓群眾當“考官”,就要不怕“考”,應當做到少一些“熟面孔”,多一些“生面孔”;少一點空話、套話,多一點真話、實話;少一些“不癢不痛”的建議,多一些“一針見血”的實招。這樣的群眾評議才是“有滋有味”的,才能倒逼基層黨組織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始終把黨建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台灣網網友:安彥溪)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