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政府“搭臺”更要農民“唱戲”
鄉村振興迫切需要凝聚力量,群建共治,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讓農民群眾唱主角。但目前不少地方是政府單方面地主抓、主推一些需要共同努力的鄉村事項,農民群眾反而缺席、失語,漠然旁觀。(半月談網 2018年1月30日)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解決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既是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更是農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許多基層幹部反映:“現在能讓老百姓配合你就不錯了,還指望他幫著你做工作?”村民的表現卻是:“這是政府的事,就應該幹部來做。我們為什麼要出錢出力?”
解決農村發展問題,農民群眾受益最多,是無可爭辯的“主角”,按理說,搞鄉村建設,農民群眾肯定會大力支援積極參與,現實中,為何基層幹部和村民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
不可否認,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各地黨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強化基層治理,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開發旅遊資源,千方百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剛起步就出現跑偏現象,不僅思維理念固守陳規,沒有跟上中央的節奏,停留在想當然、憑經驗,實踐行動上更是自以為是、照搬照套,熱衷於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不作為亂作為。搞鄉村建設,不徵求村民意見,把所謂的“決策部署”,強加於農民群眾,甚至大包大攬,實行政府強力主導、公司強勢執行的手段,農民群眾鮮有機會提出意見和參與實施。
事實證明,並不是農民群眾主動缺席、故意漠視,而是被“絕緣”被“拋棄”。脫離群眾搞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好看不實用,農民群眾又怎會參與支援呢?
筆者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雖然沒有更多經驗可借鑒,沒有大量成功案例可以展示,但是方向和目的、思維和理念是完全符合國情,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致的,或許農民群眾的思維理念還沒有跟上發展的節奏,或許在鄉村建設的成效還需要時間來實踐,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但是,某些地區和領導的高談闊論、一意孤行、舍本求末,搞政績項目、面子工程,不作為亂作為才是讓農民群眾漠視旁觀、吐槽批評的根本原因,才是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最大阻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宏觀謀劃大力實施,也要結合農村實際掌握群眾需求;既要大力開展基礎建設,也要摒棄 缺乏思考的“樣板化”“錯位化”“非農化”錯誤傾向。不僅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更要杜絕少數領導幹部不作為亂作為,自以為是,瞎指揮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把鄉村建設建立在農民群眾滿意的基礎上,讓農民群眾自覺參與、主動作為,形成合力,實現鄉村振興既與中央倡導的戰略要求相符,又能體現和延續地方特色,更與農民群眾的期待合拍。(台灣網網友:高原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