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文保困境,還需社會力量
近日,有網友在自媒體平臺上持續曝光四川資陽市安岳縣封門寺石刻大佛遭遇油漆重繪、水泥修補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而當記者實地探訪時發現,由於安岳縣石刻文物多達10多萬尊,分佈點多、線長、面寬,但並未配備相應的文物保護的資金和人力,文保的主要力量是居住在文物點的老年人和狗,當地的文物保護面臨極大困境。(上游新聞8月13日)
安岳是目前我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全縣登記的石窟寺及石刻類不可移動文物有234處,912處文物點,歷代石刻造像10萬餘尊;而最出名的封門寺石刻開鑿于南宋,于2012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與眾多的文物點相比,安岳縣文物局只有工作人員25人,雖然制定了全員巡查文物的制度,但仍然捉襟見肘。因此,特聘請了居住在文物點的熱心村民作文管員,並配備一隻狼狗,用於夜間防盜備勤。在這樣制度下,安岳縣的文物保護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老人+狗”這樣的文保力量的配備,仍相對薄弱。
這樣缺資金、少人力的文物保護力量,不僅使當地的文保工作本身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的文物保護與利用。當專業文保人員缺失,面臨文物保護和開發難以兼顧的情況下,相對有限的人員只能用於保護工作,很難使文物在公共文化和教育方面發揮價值。
因此,要破解這一難題,不僅需要當地政府加大保護力度,予以資金和人力方面的重視和支援,同時,還應適當借助社會力量,招納一批高水準的文保志願者隊伍,解決當地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文保志願者的存在,不僅是簡單的幫助保護文物,同時,還應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在公眾和專業的文保人員之間搭建一道橋梁,將深奧的文物知識傳播出去,爭取成為專業文保隊伍的後備軍,與專業文保機構緊密聯繫,攜手並進。
石窟石刻等歷史文物,是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更是地方的“文化名片”。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都有責任保護好這些文物,讓這些歷經風雨的千年文物,在一代代人的保護下,持續閃耀它獨特的魅力,重新回到它應有的歷史位置。(台灣網網友:翟羽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