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桂清:民進黨檢討“逢中必反”須要實際行動

2014-03-17 09: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3月13日召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民進黨民調中心主任吳祥榮公佈最新內部民調,結果顯示“逢中必反”的態度令民眾不能接受。華廣網今日刊載署名陳桂清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自揭“致命傷”是迫於民意壓力,調整的關鍵在於搬開“臺獨”絆腳石,檢討“逢中必反”須要有實際行動。

  全文摘編如下:

  在3月13日召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民進黨民調中心主任吳祥榮公佈最新內部民調,結果顯示在兩岸政策的7項指標中,民進黨有6項都輸給國民黨,未能獲得島內多數民眾信任,尤其是其“逢中必反”的態度最令民眾不能接受。這份自揭短板的民調,反映了民進黨對過去一段時間兩岸政策調整進展的焦慮,也預示民進黨未來可能對兩岸政策進行某種程度的策略調整。不過,輿論普遍認為,民進黨要想走完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不僅要在檢討“逢中必反”上付諸實際行動,而且必須搬開“臺獨”這塊最大的絆腳石。

  自揭“致命傷”迫於民意壓力

  根據這份民調,民進黨在經濟政策、執行成果、交流態度、對臺灣有利、比較安心、整體政策這6項兩岸政策指標上都輸給國民黨,僅在社會政策部分小幅贏過國民黨。民調還顯示,高達4成臺灣民眾不滿民進黨“逢中必反”。這份民調的出爐,有著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民進黨前一階段兩岸政策檢討反響不佳。民進黨自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失利後,各界普遍認為兩岸政策是其失利的關鍵因素。選後,民進黨內也掀起一股檢討兩岸政策的聲浪。蘇貞昌就任黨主席以來,也通過恢復設置“中國事務委員會”,多次召開“對中政策檢討會議”,擺出有意調整兩岸政策的姿態。然而,經過多次會議總結于1月9日端出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卻令人大跌眼鏡。由於該“紀要”刻意回避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核心矛盾,頑固堅守“臺獨”立場,引起島內主流輿論廣泛質疑與批評。面對輿論壓力,民進黨兩岸政策需要進一步調整。

  二是2014、2016年選舉壓力所迫。過去一年來,民進黨本可借馬當局執政低迷提升自身氣勢,然而由於未能提出系統有效的具體政策,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怪圈,一再錯失爭取中間選民的機會,導致雖然國民黨當局滿意度下降,但民進黨的支援度並未因此上升,總體呈現“國退民未進”的態勢。進入2014年,面對馬英九強化施政、開拓兩岸關係的努力,民進黨再度陷入“無法拉開與國民黨距離”的焦慮。在兩岸政策有可能成為2014年“七合一”選舉的熱門話題、也將再次成為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關鍵議題的情況下,民進黨為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信任及支援,只好重新在兩岸政策上尋求突破。

  調整的關鍵在於搬開“臺獨”絆腳石

  目前看來,民進黨公佈民調自我揭露“逢中必反”的短板,引起黨內新一輪兩岸政策討論,這釋放了兩岸政策調整的積極信號,態度值得肯定。不過,這一自我揭短的舉動是否意味著民進黨真正願意從根本上檢討兩岸政策,能否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產生助力,主要取決於這些反省能否化為具體的改革措施。而從當前民進黨對待兩岸服貿協議的態度看,民進黨依然是用傳統的民粹思維來對待,而沒有以正常的心態客觀面對。因此,民進黨要改變臺灣民眾對其“逢中必反”的負面印象,提升民眾對其兩岸政策的認可度,當務之急便是在兩岸服貿協議審查上改變“逢中必反”意識,回歸理性,早日讓造福兩岸同胞的服貿協議生效。

  當然,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必須對“臺獨”黨綱有所處理。民進黨無法走完重返執政“最後一哩路”的主要癥結在於不願放棄“臺獨”、不願承認“九二共識”,因此也就無法與大陸展開良性互動,無法滿足島內多數民眾希望兩岸維持和平、互惠共榮的願望。然而從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此次會議透露出的訊息來看,民進黨未來兩岸政策調整方向仍將是“價值不變、策略可變”,也就意味著民進黨頂多只會在兩岸交流政策上一定程度放開,而不可能放棄“臺獨”理念。如此看來,“臺獨”立場將仍有可能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大絆腳石。(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