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徐博東:選戰落幕後臺灣政局和兩岸關係評析

2001-12-10 16:03:00
來源:
字號

     
  12月1日,喧囂了近半年之久的臺灣第五屆“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終於落下了帷幕,臺灣政黨格局重新洗牌: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慘敗,新黨出局,親民黨初戰贏得開門紅,新成立的“臺聯黨”則出人意料地攻下13席“立委”,成了臺灣政壇的第四大政黨。 
 
  “泛綠軍”實力增強,但選民基本結構未變

  從總體上來看,應該說這次選舉民進黨獲得了重大勝利,國民黨則再次遭受重大失敗,新黨泡沫化,親民黨與“臺聯黨”有重大突破,而無黨籍則嚴重萎縮。更具特別意義的是,通過取得去年“總統”大選勝利而執政的民進黨如願以償地成長為第一大政黨,減輕了來自於在野黨的壓力,掌握了“組閣”的主動權。加之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並在此次“立委”選舉中拿到13席的“臺聯黨”完全站在民進黨一邊,以及部分無黨籍“立委”傾向於民進黨,在新一屆“立法院”中,執政的民進黨與陳水扁可掌控105席左右的“立委”席次,接近225席的“半數”,比過去僅70多席的被動局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相對而言,今後陳水扁的日子會比過去好過得多。

  然而,冷靜觀察研判則不難發現,選舉的結果並不意味著臺灣的選民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更不是臺灣政治生態已徹底改觀。何以言之?首先,民進黨贏得87席“立委”,事實上主要不是靠得票率的提高,而是靠文宣造勢、低額提名和強制配票等策略成功,以及國民黨高額提名造成票源分散,加之文宣主軸不清、被民進黨牽著鼻子走等選戰策略上的失誤所至。當然去年“總統”大選失敗後國民黨改革不力,未能放下“老大”身段積極爭取選民的認同,以及面臨親民黨、臺聯黨兩面夾擊,票源大量流失等,也是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慘敗的重要原因。照民進黨此次33%多一點的得票率,民進黨應該只能拿到83席左右“立委”席次才較為符合常理;而國民黨近29%的得票率,則應該有72席左右才對;也就是說,國民黨如果策略得當,應該最多只差民進黨12席,而不會是現在的19席。擅長選舉的民進黨,打敗了不諳選舉的國民黨;國、民兩黨的席次差距並不等於選民支援度的差距。

  其次,由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組成的“泛藍軍”共有115個席位,席次仍然超過“立法院”的半數。而民進黨與“臺聯黨”,總共只有100席,離225席的半數還差13席。如果按得票比例來計算,由民進黨、“臺聯黨”組成的“泛綠軍”則會比“泛藍軍”少得更多(41.14%比49.98%)。

  再次,民進黨的得票率沒有重大突破。從歷次“立委”選舉來看,民進黨的得票率始終都在30%左右徘徊,從來沒有超過40%,即使去年的“總統”大選陳水扁的得票率也只有39%。此次選舉不到34%的得票率仍然沒有超過民進黨得票率的基本面,即仍僅有三分之一的選民支援民進黨,至於“臺聯黨”所拿到的近8%的得票,這部分選民並不能算作是認同民進黨。

  另外,在縣市長選舉部分,國民黨從民進黨袋囊中搶走了3個縣市長,兩大政黨各佔9席,旗鼓相當,民進黨並沒有明顯優勢。若加上親民黨、新黨贏得的4個縣市長席位(苗栗縣由親民黨推薦),“泛藍軍”執政人口從上屆的28.4%猛增到43.86%,而“泛綠軍”則從上屆的71.5%驟減到54.7%,兩大陣營在基層實力方面的差距已大大縮小。因此,客觀冷靜分析,這次選舉島內的選民結構和政治生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選票基本上是在“泛藍”與“泛綠”這兩大陣營的內部流動,雙方總體實力的對比並未發生逆轉;多數的臺灣民眾並不認同主張“臺獨”的“泛綠軍”,他們希望有強大的在野力量來監督、制衡執政的民進黨;民進黨和臺聯黨“立委”選戰的勝利,並不表明島內支援“臺獨”的民意已經上揚。

  未來臺灣政局仍將持續動蕩

  民進黨成為第一大黨,加上“臺聯黨”和無黨籍中傾向“泛綠”陣營“立委”的奧援,奪得了“組閣”的主動權與主導權,為控制“立法院”議事和展開施政創造了條件,如果再從“泛藍軍”中拉走10席以上“立委”,陳水扁即可組成超過半數“立委”支援的較為穩定的政權。當然,若能進一步分化“泛藍軍”,誘使國民黨或親民黨與民進黨合作,組成穩定多數的執政聯盟(陳水扁美其名曰:超黨派“國家安定聯盟”),則更有利於陳水扁和民進黨穩定執政,併為下屆“總統”大選連任創造有利條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陳水扁要組成穩定多數的執政聯盟顯然並不樂觀。

  首先,國民黨加上同質性的親民黨、新黨,在“立法院”中共有115席“立委”,超過半數,再加上無黨籍中傾向“泛藍軍”陣營的“立委”席次,理論上控制了“立法院”的議事,決定著民進黨政權的穩定與否。國民黨的失敗並不必然會造成國民黨的分裂及該黨與民進黨的合作。國民黨內所謂“藍中帶綠”的親李登輝勢力已大量落選,除少數幾席外當選者大都不認同李登輝路線,相反,全黨上下因選戰失利所產生的強烈危機感,將促使他們增強一致對外的凝聚力,即使少數有意從國民黨隊伍出走的人也不能不有所顧忌。正因為如此,國民黨12月2日舉行的最高層會議,達成了不參加體制外的“國家安定聯盟”、維持“在野聯盟”、鞏固連戰領導核心等五點共識。以此觀之,國民黨出現李登輝、陳水扁所期望的快速分裂、瓦解的可能性並不大。

  其次,從親民黨的角度來看,選舉獲得重大突破,為該黨繼續茁壯創造了有利條件,營造了良好氣勢,更增強了宋楚瑜角逐2004“總統”寶座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親民黨與民進黨合作的可能性也已大大減小,否則親民黨等於自我設限、自縛手腳替民進黨和陳水扁“做嫁衣裳”。再者,從選舉的經驗與教訓來看,“泛藍軍”只有精誠合作才有打敗民進黨的可能,即使連、宋倆人以及兩黨其他高層領導心存芥蒂,但“泛藍軍”基層民眾的強烈呼聲也將促使國、親兩黨不能不設法尋求整合之路。選後,宋楚瑜就明確表示,親民黨要扮演強有力的監督、制衡角色,不會加入陳水扁的“國家安定聯盟”。12月6日,“連宋會”達成了國、親兩黨不參加“國家安定聯盟”、在“立法院”展開闔作等4項共識,這樣,陳水扁企圖籌組由他主導的多數執政聯盟事實上已經破局。

  再次,選戰的勝利使陳水扁主導未來政局的實力和信心大增,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民進黨與“臺聯黨”合作,並通過招降納叛及爭取無黨籍力量的支援來籌組“聯合政府”的規劃事實上已經確定。事態的發展使民進黨與國民黨、或民進黨與親民黨的合作組成所謂“國安聯盟”變得愈加不可能,況且“臺聯黨”與李登輝也決不會允許陳水扁跟“泛藍軍”做任何政治交易。選前陳水扁所設計的“國安聯盟”,選後事實上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成為用以打擊在野黨的“權謀”而已。

  另外,陳水扁執政一年多來做了許多絕事(如“核四風波”和“扁宋密會”等 ),在選舉過程中又說了許多不留餘地的絕話,其與連戰、宋楚瑜的互信已經蕩然無存,合作愈加無望。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未來臺灣政壇勢必繼續陷於“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勢均力敵的矛盾衝突與對抗之中,臺灣政局仍將持續紛亂、動蕩,難有寧日。

  李、扁合流,未來兩岸關係堪憂

  為了讓臺灣經濟走出低谷,也為了讓民進黨政權顯現政績,陳水扁理應調整其內外政策,當務之急是要通過緩和兩岸政治關係來為臺灣經濟困境解套。然而,這次選舉的結果卻使兩岸關係自1999年以來的僵局更無望在短期內獲得突破。

  首先,囿于黨內的政治生態與意識形態,再加上國、親兩黨拒絕加入民進黨的“國安聯盟”,民進黨只能與“臺聯黨”組成“命運共同體”,這樣民進黨及陳水扁在內外政策上勢必要受到“臺聯黨”及李登輝的巨大牽制,特別是在大陸政策上陳水扁將很難擺脫李登輝的陰影,“依美抗統”、“兩國論只做不說”、利用兩岸加入WTO試圖將臺灣問題進一步引向“國際化”,仍將是未來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的基調。如此陳水扁的大陸政策不僅不會有新的突破,反而會越來越向右轉。選後次日,陳水扁聲稱其大陸政策不會“改弦更張”,以及12月3日在李登輝搭臺的“群策會”上,李登輝與陳水扁一唱一和、異口同聲地將攻擊矛頭指向大陸,便是明證。

  其次,陳水扁及李登輝在選舉期間說過許多重話,例如陳水扁公然宣稱承認“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就是否定“中華民國”,就是“出賣臺灣”;李登輝說“中華民國”早已不存在、“臺灣就是臺灣”等等;再加上民進黨堅守“臺獨黨綱”以及陳水扁的政治性格善變,這些都已對兩岸關係產生了極大的衝突與傷害。毋庸諱言,兩岸互信基礎業已全面坍塌,因此,不僅短期內兩岸關係難望好轉,更有甚者,由於民進黨未來在“立法院”中實力的上升,並得到了李登輝和“臺聯黨”的力挺,再加上美日等國際反華勢力的挑唆撐腰,陳水扁對抗大陸的自信心勢必增強,今後,除進一步推行“實質臺獨”的分裂路線外,也不能完全排除其頭腦膨脹、錯估形勢、利令智昏,在“臺獨立法”方面做一些比較大的動作。若果如此,兩岸關係更將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對此,海內外所有關心中國統一與臺海和平的人們不能不提高警惕,未雨綢繆。

  (來源:華夏經緯網;作者: 徐博東 朱顯龍  )

                               編輯:李艷波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