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徐博東:大陸調整對臺政策策略

2005-06-14 14:45:00
來源:
字號


  自去年“5·17聲明”發表以來,特別是圍繞著《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大陸調整了對臺政策和策略,採取了一系列逆勢操作與順勢操作相結合的措施,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

  《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與實施,是大陸對臺工作中新的政策和策略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它不僅將大陸一貫宣示的對臺方針和政策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時也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促成了島內在野黨領袖連、宋的相繼訪問大陸,對臺灣政治氣氛和政治生態的變化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對緩和兩岸關係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際上,大陸對臺政策策略的調整,從去年中臺辦和國臺辦受權發表“5·17聲明”就已經開始。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這種調整一直都在持續地、有步驟地進行之中。從戰略上來講,大陸的對臺整體戰略並沒有改變,但是在對臺政策策略上卻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與調整,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種變化與調整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主動出擊,奪取戰略制高點,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軟硬兼施,該硬的更硬,該軟的更軟。

  進一步強化反“臺獨”的立場

  從“5·17聲明”、賈慶林的講話,到胡總書記的對臺工作“四點意見”,都在不斷補強這一新的對臺政策策略的信度和強度,而《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則是這一調整過程中的一個最重要的關節點。

  《反分裂國家法》用法律的形式強化了大陸反“臺獨”的剛性,通過全國人大立法的形式把大陸幾代領導人一貫宣示的對臺基本方針、政策提升到國家的意志和全民的意志,從而為反“獨”鬥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和最廣泛的民意基礎,展示了大陸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容忍的決心、信心和態度。由於法律比任何領導人的講話都更具權威性和強制性,所以對震懾“臺獨”的冒險活動,壓縮“臺獨”的活動空間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而且,一旦發生了“臺獨”的重大事變,如果大陸領導人不採取斷然、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那麼同樣也要被追究法律責任。“臺獨”人士深知其中利害,廣大臺灣民眾也深切感受到了“臺獨”對自己的嚴重危害,從而一舉破解了多年來“臺獨”勢力所謂“中共是紙老虎”的欺騙宣傳,“臺獨無害論”也因此而徹底破產。

  為兩岸關係回暖留下轉圜空間

  實際上,《反分裂國家法》的內容並沒有突破以前的對臺政策的基本框架,既沒有“統一時間表”,也沒有將“臺獨”的概念進一步細化,而是刻意保持某種程度的模糊。這樣做一方面當然是為了保留大陸方面對“‘臺獨’重大事變”的解釋權,使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發展的主導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是為兩岸關係的緩和發展預留了迴旋的空間,為今後與臺灣當局打交道留下了可以求同存異的灰色地帶。

  迫使扁當局向“中間路線”移動

  大陸目前的策略是以“反獨”為基點,建構最廣泛的國際國內“反獨”統一戰線,壓迫陳水扁當局調整兩岸政策,向“統獨光譜”的中間地帶移動。

  主要做法有以下數端:

  一是前面所講到的,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加強遏制“臺獨”的強度和力度,以堵截“法理臺獨”的可能走向,使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包括“臺獨”人士認識到:“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是不可能實現的神話。

  二是持續做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的工作,建立國際“反獨”統一戰線,借助於國際社會的力量約束“臺獨”,防止其鋌而走險。因此有所謂“促美壓扁”的策略,把美國當作反“臺獨”的間接同盟軍來爭取。

  三是爭取島內的反“臺獨”力量,在反對“臺獨”的共同立場上,形成與國、親兩黨的“戰略聯盟”(即建立兩岸“反獨”統一戰線)。這次連、宋相繼訪問大陸,並和大陸達成了反對“臺獨”的高度共識,就是這一策略的重大成果。

  四是出臺一系列具體舉措,持續做臺灣人民的工作,減輕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情緒,逐步增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弱化“臺獨”生存的社會條件。

  與此同時,對陳水扁當局並未“趕盡殺絕”、“一棍子打死”,而是採取“給出路”的政策。胡錦濤清楚地表示:“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在胡宋“會談公報”中“兩岸一中”新論述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為陳水扁留下了一個下臺階的機會。這個概念對“九二共識”進行了重新表述,對於“一中”的政治含義刻意保持模糊。筆者以為,如果陳水扁真有誠意“就坡下驢”,完全可以把“兩岸一中”的概念和所謂“憲法一中”結合起來,或者與“九二香港會談成果”的概念進行銜接,抑或是在扁宋會“十點共識”的基礎上進行銜接,從而使陳水扁和民進黨當局擺脫目前兩岸政策的困境。

  上述措施結合在一起,沉重地打擊了“臺獨”,有效地遏阻了“臺獨”勢力惡性發展的勢頭,使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形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

  做臺灣人民工作“入島入耳入心”

  近一個時期以來,大陸做臺灣人民的工作更加注意島內民意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更加注重技巧性和細膩性。

  首先,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本身就是做臺灣人民工作的一項重大舉措。爭取臺灣民心、做臺灣人民工作不僅僅是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給臺灣人民多少“好處”;做臺灣人民工作是多層面、多角度的,讓臺灣同胞真正體會到:“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只有和“臺獨”劃清界線,拒絕當“臺獨”的炮灰和人質,才能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其次,推動“春節包機”的實現、“雙亞”赴臺悼唁辜振甫先生,都是出人意料的舉措;而開放臺灣農產品到大陸銷售、開放大陸游客到臺灣旅遊、贈送臺灣大熊貓等一系列新出臺的具體措施,則向臺灣人民持續釋放出了極大的善意,產生了重大影響。儘管民進黨當局至今仍在阻撓這些措施的貫徹落實,但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已經切實感受到了大陸的善意。

  此外,大陸方面充分利用連、宋來訪所形成的轟動效應,全程開放海內外媒體採訪報道,借助於臺灣和國際媒體特別是電視直播,在連宋“登陸”的同時,大陸領導人和大陸人民也實現了“登島”,使廣大臺灣民眾領略了大陸領導人的風度與氣質、感受到大陸人民對臺灣同胞的骨肉親情,看到了祖國大陸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各個方面的建設成就,對大陸的正面印象不斷增加。

  總之,自去年“5·17聲明”發表以來,特別是圍繞著《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大陸調整了對臺政策和策略,採取了一系列逆勢操作與順勢操作相結合的措施,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

  (來源:中國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徐博東)

                               編輯:李艷波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