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東:中國發展與統一的動態平衡
60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使得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但那時,對東亞地區一系列問題的處理,也為今天解決臺灣問題、東海問題、釣魚島問題等留下了複雜難解的後遺症……
新中國成立後,大陸積極採取措施謀求發展經濟與祖國統一。
從毛澤東開始,中共四代領導人都在動態平衡中尋找適合中國發展與統一的戰略。經過半個多世紀漫長時間的探索,這一戰略的平衡點到現在才終於得以基本成型。那就是: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統一;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尤其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出現量的變動的今天,中國的發展與統一的動態平衡無不是以和平為基點。
和平與發展是中國的長遠核心戰略
和平發展表明瞭中國戰略的以下取向:那就是維持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謀求和平的國際環境;與世界各國包括世界大國、強國以及發展中國家保持良好互動關係。良好的國內條件,是中國和平崛起、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擁有長期的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民主化等有利的外部環境對於中國和平發展同樣重要。就國際形勢看,目前的世界格局正處在大轉折與大變動時期,國際格局在震蕩中深度調整,世界在動蕩中正醞釀著新一輪前所未有的質變。
在對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的思考中,鄧小平果斷地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明確地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旋律是經濟現代化的“三步曲”,這是鄧小平的傑出貢獻;世紀之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宣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中國的基本發展戰略;而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則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第一、二、三代領導集體發展戰略基礎上的延續和昇華。這必將鑄造中國發展的輝煌!
上述四代領導人尤其是從鄧小平時代開始的發展觀,其基石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這一基本論斷。
中國統一戰略是以和平為基點的
中國大陸的四代領導人對這一問題都有深刻論述。早在1956年1月,毛澤東就曾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只要現在愛國,國內國外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都團結起來,不咎既往”;1979年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並制定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一系列對臺政策;1983年發表有“鄧六條”;1995年發表有江澤民八項主張;今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又在講話中明確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上述重要講話和文件都貫穿了中共關於和平統一祖國的戰略方針。
今年3月,中央接受海內外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的建議,在仔細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這一法案的通過與實施,意味著大陸對臺和平統一戰略已從政策層面提升到法律層面。它通過法律底限設定的方式,表達了全中國人民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堅強意志,極大地震懾了島內的“臺獨”勢力,一舉扭轉了以往大陸相對被動的局面。與此同時,《反分裂國家法》通過與頒布實施以後,大陸為了更好地落實和平統一的戰略方針,從臺灣人民的福祉出發,釋放出越來越多的善意,這一和平統一祖國的戰略必將進一步在實踐中完善,為最終解決海內外所有愛國同胞所期待的祖國統一問題發揮巨大的作用。
發展與統一的理論是動態的平衡
自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來,全世界人民都渴求和平,希望在和平中發展,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概括地說,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來加以論證:
第一,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和平統一與發展的基礎。
第二,兩岸交流是和平這一動態平衡點的體現之一。
第三,合作與融合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和平的內核要素。
第四,抓住戰略機遇期要求把和平作為發展與統一的紐帶。
總之,發展與統一的理論是動態的平衡。這一動態平衡能否維持,端看臺灣當局是否推動“法理臺獨”、挑戰大陸的戰略底線。只要臺灣當局不誤判形勢,挑釁大陸,和平作為這一動態平衡的基點,仍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來源:中國網;作者:徐博東)
編輯:李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