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徐博東:回避“一中”原則,何來“柳暗花明”

2005-11-03 15:02:00
來源:
字號


     五月二十日,中共中央臺辦和國務院臺辦受權發表聲明,針對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在當日發表的首次政策演說迅速作出反應,旗幟鮮明地宣示了祖國政府處理兩岸關係問題的立場,表達了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臺獨”、反分裂的堅強決心;重申了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兩岸對話與談判的一貫主張。“兩辦”的聲明充分表達了海內外同胞的共同心聲,我們表示衷心的擁護和堅決的支援。
     
  五·二○之前,臺灣當局新領導人曾一再向外界施放樂觀資訊,表示要和大陸“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並要臺灣民眾安心,說什麼他五·二○就職演說之後,兩岸緊張關係將會“柳暗花明”,得以緩解云云。事實證明,這完全是一種欺騙宣傳。

     眾所週知,祖國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解決臺灣問題上的主張和立場是堅定的、一貫的、明確的。五·二○之前,大陸方面曾一再向臺灣新當選的領導人重申:兩岸關係能否緩和、改善和發展,關鍵在於臺灣方面是否承認和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那麼,臺灣新領導人的就職演說究竟對“一個中國”原則這個關鍵問題抱持何種態度呢?正如“兩辦”聲明所指出的,完全是一種“回避”、“模糊”的態度,充分暴露出他的所謂“善意和解”缺乏起碼誠意。而這正是臺灣新領導人五·二○就職演說的要害。

     臺灣新領導人的這篇就職演說,在涉及到兩岸關係的部分,表面上看起來語氣和緩、用詞謹慎,也不見赤裸裸的鼓吹“臺獨”的陳詞濫調,但只要我們稍作認真閱讀推敲便不難發現,在原則問題上他並沒有做任何讓步,仍然不脫“兩國論”的基調,頑固堅持其“臺獨”立場。和李登輝的“硬獨”不同,臺灣當局新領導人是典型的“軟獨”。而“軟獨”比“硬獨”更有迷惑性和欺騙性,因而也就更具危險性。

     臺灣新領導人既要堅持“臺獨”立場,又企圖矇騙世人,於是在這篇所謂“就職演說”中,他和他的謀士們絞盡腦汁採取了以下參種手法:

     一曰“軟中帶硬,話中有話”。例如,他說什麼:“兩千三百萬人民以無比堅定的意志,用愛弭平敵意,以希望克服威脅,用信心戰勝了恐懼”;宣稱這次選舉“我們在舉世注目的焦點中,一起超越了恐懼、威脅和壓迫,勇敢地站起來!”說什麼“威權和武力只能讓人一時屈服,民主自由才是永垂不朽的真理”云云,拐彎抹角地污 攻擊海內外同胞反“臺獨”、反分裂的鬥爭,企圖挑撥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之間的民族感情。

     又如,演說中所提到的“五不”:“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最被某些輿論看好,認為是臺灣新領導人對大陸最具“善意”的“讓步”。但人們卻往往忽視了這長長的“五不”前面,卻預設了一個文字雖短卻極其關鍵的前提條件,即所謂“只要中共無意對臺動武”。換言之,只有大陸方面宣佈放棄對臺使用武力,他這“五不”才會有效,否則一概作廢,這種說法不僅是本末倒置、倒因為果,更表明其為日後時機成熟時廢棄“五不”、實行“五要”預留了迴旋的餘地和政策調整的空間。請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善意”和“讓步”呢?

     又如,他說“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這裡所說的“民主與對等”原則,實際上就是他以往一再強調的“臺灣獨立現狀的改變,必須經由全體臺灣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以及所謂“確立海峽兩岸對等國家地位”的原則的縮寫語。至於“在既有的基礎之上”究竟是什麼涵意他沒有明說,但實際上顯然是指在“兩國論”的基礎之上。而“一個中國”則是過去沒有,現在沒有,至於“未來”有沒有,還是需要討論的“問題”(改“議題”為“問題”)。這種表面模糊實則話中有話的顯示,不是“臺獨”又是什麼?

     二曰“李代桃僵,偷梁換柱”。臺灣新領導人不僅極力回避“一個中國”原則,甚至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否認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他說,“臺灣人民用民主的選票完成了歷史性的政黨輪替。這不僅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更是全球華人社會劃時代的里程碑”;聲稱“我們多麼希望海內外的華人都能親身體驗、共同分享這一刻的動人情景”;並稱要“讓立足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華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軌”云云。在臺灣新領導人的心目中,臺灣人顯然不是“中國人”,而只是和生活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一樣,與大陸人民有“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華人”而已。臺灣的本土文化也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只是和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相並列的“華人文化”。這不是“兩國論”又是什麼呢?

     在通篇演說中,臺灣新領導人僅有一處提到“中國”,但那是和“臺灣”並列的“互不隸屬”的中國。他說:“過去一百多年來,中國曾經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傷痕。臺灣的命運更加坎坷,曾經先後受到了強權的欺淩和殖民政權的統治。”僅有一處提到“中國人”,即所謂“中國人強調王霸之分……”這段話,但並沒有能讓人感覺到他所說的“中國人”也包括“臺灣人”。其花言巧語、玩弄辭藻至此,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矣!

     三曰“打民主、自由、人權牌”。讀罷“演說”全文,給予人一個極為強烈和深刻的印象,即通篇貫穿著一個主軸,宣揚西方社會的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觀念。例如,宣稱“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選舉的過程讓全世界清楚的看到,自由民主的果實如此得來不易”;“我們用神聖的選票向全世界證明,自由民主是顛撲不滅的普世價值”;說什麼臺灣“大選”的結果,是“人民的勝利,民主的勝利”;並稱“中華民國不能也不會自外於世界人權的潮流”,表示要“在臺灣設立獨立運作的國家人權委員會”,邀請國際法律人委員會和國際特赦組織“協助我們落實各項人權保護的措施”,並說什麼“不論目的何在,理由多麼冠冕堂皇,戰爭都是對自由、民主、人權最大的傷害”云云。臺灣新領導人在演說中高唱所謂“民主”、“自由”、“人權”濫調,固然反映了他們推崇、信仰的意識形態,但其意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於討好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意思是說我們臺灣和我本人,是學習和運用西方價值觀的最好的學生,以博得他們的同情與支援,企圖將兩岸的“統獨之爭”歪曲為“意識形態之爭”、“制度之爭”,從而使臺灣問題“國際化”,對抗祖國大陸的統一攻勢。這實在是一種“引狼入室”的非明智之舉!

     總之,臺灣新領導人的五·二○就職演說,絕非某些島內、海外媒體和人士所吹捧頌揚的那樣,說什麼對大陸方面做出了最“善意”的、最大的“讓步”,而只不過是在迫於各方的強大壓力下,耍小聰明、玩小權術,充分利用了中國語言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對其“臺獨”理念和主張進行策略性的包裝,試圖以此矇騙世人,矇混過關。然而,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變幻手法,耍弄新的花招,只能讓海內外所有的炎黃子孫和世界輿論愈加認清臺灣當局新領導人的“臺獨”本質,並對其可能造成的對臺灣海峽乃至亞洲和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保持高度的警惕。

     我們要正告臺灣當局新領導人:“一個中國”原則是不能回避更不容挑戰的,回避甚至否認“一中”原則,兩岸關係就不可能有所謂“柳暗花明”,而只能是“山重水復仍無路”,唯有老老實實地正視現實、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僅在言論上而且在行動上真正接受和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來源:中國網;作者:徐博東)

                               編輯:李艷波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