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東:民進黨搞“正名” 省去統一後改名麻煩
徐博東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臺灣當局所屬企業“正名”無疑是民進黨當局推動“臺獨”與“去中國化”的步驟,主要是為營造臺灣的“本土意識”氛圍,主導臺灣的選舉議題,為2008年“總統”大選卡位。
不過,他表示,中國大陸重視的關鍵是法律層面、涉及“領土”範圍等面向的“憲政”改造,這些動作不可能達到“臺獨”目的,“不值得大驚小怪。”
徐博東說,民進黨當局推動的本土化就像廣東、福建等省份的“地方化”,可以為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構名稱問題省去麻煩,“先改了也好。”
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表示,臺灣當局所屬企業“正名”是出於意識形態考量,為謀取小團體的政治資源而推動,對臺灣社會穩定沒有幫助,反而會擾亂臺灣社會的現有文化與價值觀。
劉國深說,企業“正名”是“文化臺獨”的一部分,但兩岸有割不斷的關係,這種作法解決不了問題,臺灣民眾不可能進一步改變中國人的姓氏或者不過農曆春節,希望臺灣當局回到現實,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
他認為,“中國石油”、“中國造船公司”都是臺灣的固有品牌,更換掉這些品牌是很可惜的事,也不會增強臺灣實力或使臺灣成為一個“國家”。
劉國深表示,大陸將持續批判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行動,但由於這些動作無法改變兩岸的根本現實,大陸不必為此動干戈。
中國人民大學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張同新表示,臺灣當局所屬企業“正名”勢必涉及其他國家的認可,不能說是“內政”問題。美國國務院表明“不支援”臺灣行政部門採取任何試圖片面改變臺灣現狀或朝向“獨立”的舉動,包括不支援臺灣當局更改所屬單位的名稱,這種表態值得肯定。
他表示,國際社會如果認可臺灣當局所屬企業“正名”,等於向臺灣釋出錯誤訊息,美國政府的表態顯示,臺灣推動“正名”的作法“在國際上也沒有可乘之機”。
張同新說,中國大陸已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每次臺灣當局推動“正名”,在大陸眼中就多了一筆帳,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民進黨當局就會受到兩岸人民的制裁。
至於兩岸協商順利的大陸觀光客赴臺與包機週末化,會不會受到“正名”議題影響?徐博東說,這些協商屬於推動兩岸互動交流與關係發展的事,無論哪個政黨在臺灣執政,中國大陸都會積極推動,不會受到臺灣當局近來的動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