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源:加速兩岸經濟合體 臺灣成長不是夢
淡江大學經濟係副教授林金源今日在臺灣《聯合報》刊文,內容如下:
昨日晚報同時出現兩件看似衝突的財經新聞: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全球經濟成長。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估計將由去年的百分之五點七,減緩至今年的百分之三點四,明年反彈至百分之四點一。標題還打趣說:臺灣經濟成長率“先蹲後跳”。
此外,十日的股市大漲一六一點。股市乃經濟表現的櫥窗,IMF唱衰臺灣之際,臺股卻強勁上揚,究竟誰看走了眼?
現今有礙臺灣(及其他亞洲經濟體)成長的因素如下:美國次貸風暴波及全球經濟,進步國家及地區成長減緩對亞洲的負面影響仍在,此其一。全球的食品、能源、金屬價格飆漲,引起通貨膨脹,傷害經濟成長,此其二。IMF列舉的這兩項因素,都言之成理。但其實仍有其他有利條件,支撐臺灣的經濟成長,不至於需要“先蹲後跳”。
第一,美國股市似已出現底部,跌深反彈,次貸風暴的影響可能已經獲得控制。
第二,全球經濟停滯雖減緩對亞洲商品的需求,但中國內陸及印度的快速發展,已經取代部分先進國家所扮演的角色。亞洲境內貿易的繼續成長,抵銷部分歐美需求減緩的負面影響。中、印兩個大國有如飛機的輔助引擎,雖然歐美引擎出現狀況,但是全球經濟仍可依賴輔助引擎持續飛翔。
第三,進口原物料的價格上漲,確實為臺灣與中國大陸都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但是台幣與人民幣已經明顯升值,這可以打消一部份通膨壓力,物價對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應該不算嚴重。
第四,“大選”之後,兩岸局勢有了緩和契機,臺灣脫離“鎖臺”狀態已成為島內外的共同預期。只要發展經濟的環境穩定改善,臺商與外商都會回流。近日資金的走向,已經證明這一點。資金的回流,又會加大台幣的升值,進而弱化前述輸入性的通膨壓力。
第五,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首度寫下六點九九元人民幣兌一美元新高,這是自二○○五年七月中國實施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的最高價位。人民幣的大幅升值,可抵抗部分輸入型通貨膨脹。更重要的是,它標識著中國經濟越來越不再倚靠外貿,內需的比重會逐漸取代外銷。兩岸的經貿交流會更加頻繁,中國大陸也將是臺灣商品的最大市場。
基於上述理由,臺灣經濟也能水漲船高。臺灣如果積極與中國大陸經濟整合,發展前景勢必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