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堂:臺當局鬆綁兩岸經貿投資政策 好!
臺當局“行政院”院會日前通“大陸投資上限鬆綁及審查便捷化方案”,把臺灣企業赴大陸投資40%的上限,一律放寬為60%為上限,至於對於在臺設營運總部的企業,則不予設限。臺灣“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政策鬆綁一年後,將檢討赴大陸投資上限60%是否進一步鬆綁;他進一步指出,為了儘速促成兩岸雙向資金流動,將提前在八月處理開放陸資來臺事宜。
眾所週知,臺灣具有主要貿易線匯聚的地理優勢,除了位於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第四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和第五大經濟體東協之間,尚且處於亞洲最主要城市的交通輻輳之中間位置,往昔卻受限于偏頗的“戒急用忍”政策,不僅影響許多企業在大陸的生存發展,也破壞了原先佈局全球的規劃,由於40%上限束縛,使國際企業對臺灣投資失去信心,企業乃透過第三地登陸,造成諸多後遺症,包括:企業資金滯留第三地不願回流臺灣,以及企業將總部撤出臺灣,造成產業“空洞化”等。
“戒急用忍”政策實施的結果,造成大陸已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地,既無法阻止臺灣企業登陸投資,反而劃地自限,加速臺灣投資環境的惡化。迨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八年來當局先後採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及“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惟其本質仍不脫“形式鬆綁、實質緊縮”之鎖島特色,復以兩岸關係益趨緊張,使得臺灣原本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無法吸引跨國企業來臺投資,遑論設置營運總部,即使連臺灣本土企業也因籌資問題,必須在海外掛牌上市,不僅悖離“根留臺灣”精神,形成經濟動能的失血,也失去了借力使力援引全球力量的效益。
正因如此,“行政院”日前鬆綁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被讚譽為遲來的“經濟解嚴”。未來一年半內,將有多達66項的財經法規鬆綁,層麵包括金融市場、租稅行政、人力資源、土地利用、物流運籌等十大領域,打破所有過去的無謂限制,讓許多從前迂迴西進的臺灣企業就地合法、化暗為明。
尤有甚者,鬆綁登陸投資的限制,可以有效吸引臺商返臺設立營運總部,才能享有赴大陸投資不設限的超級優惠,所以臺積電、台塑等577家營運總部,未來登陸投資額度均不受限。而且,目前已有旺旺集團、達芙妮鞋業等公司可望返臺設立營運總部;奐鑫集團、冠捷數位等公司,有意願回臺第二年上市。
誠如“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所言,鬆綁登陸投資限制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放寬陸資持股超過20%的外資企業在臺灣上市限制。資金對流,可望快提升臺灣的經濟發展。“金管會主委”陳樹也說,將配合“經濟部”一併提出“陸資直接投資臺股案”,估計可吸引160億元台幣的陸資投入臺股,為低迷的股市注入活水。
總之,兩岸經貿投資政策鬆綁,除了優勢雙向互補對兩岸更加有利之外,還可經由兩岸更頻密的交流所衍生之諸如讓行安全、打擊犯罪等問題之協商,將使兩岸關係由傳統安全形度出發的制衡思維,轉變為植基於互惠互利的合作安全思維,俾能建構互信締造雙贏新局。
(作者為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