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韓正訪台銜接滬臺兩地發展戰略
韓正訪台銜接滬臺兩地發展戰略——韓正市長訪台隨感之二
上海與臺灣的經濟合作是雙方利益互補、合作意願協調的結果。臺灣和上海在各自的發展戰略中的都有對方的地位,這構成了雙方合作的基礎。在合作與互動中,雙方也應注意在自我發展戰略的實現中,顧及並銜接對方的發展戰略,這樣就能夠保證戰略性合作的成果,也可以將這種合作不斷向前推進。
1、上海是臺灣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鎮
首先,上海是臺灣發展戰略中“北向航圈”中的大陸城市。馬英九曾以“從雙航圈到雙中心——重建臺灣經濟活力”闡述臺灣的發展戰略。馬英九認為,臺灣應善加利用本身地理優勢,推動北亞及南亞雙航圈,向北連結上海、東京、首爾,向南連結香港和新加坡,透過雙航圈的建立及規範臺商赴大陸投資的新辦法,打造臺灣的“雙營運中心”。上海是唯一一個被馬英九列為北向航圈中的大陸城市。
其次,上海是臺灣建構其科技產業“雙黃金三角”中的核心一角。在臺灣經濟規劃當局的戰略構想中,臺灣的產業要提升研發層級、調整產業結構,借重與美國矽谷的技術合作關係,同時利用大陸的生產資源與廣大市場,架構以臺灣為中心的矽谷-臺北-上海“黃金三角”;充分發揮矽谷高科技產業資源先經臺灣再到上海的金三角優勢,使臺灣成為國際高科技大廠開發產品之最佳策略夥伴,以及進入大陸與東亞市場之最佳跳板。同時掌握與日本的豐富合作經驗,針對日本高科技廠商在大陸擴展常遭遇之非經濟性障礙,設立專業窗口或項目計劃,將合作夥伴擴大到日本。在矽谷、臺北、上海的“黃金三角”優勢基礎下,再建構另一個“黃金三角”優勢-東京、臺北、上海,奠定臺灣科技產業的永續發展基礎。
2、上海是臺灣主要產業規劃的最終市場之一
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之一,就是美國借貸消費模式的崩潰。歐美市場的恢復需要時日。臺灣是一個貿易出口依賴度很強的經濟體。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自由化受阻,區域經濟貿易合作興起的大環境下,近年主要靠出口擴張支撐的臺灣經濟,正承受極大的衰退風險。因臺灣內需市場規模小,外貿比重相對較高,容易受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新的市場對於臺灣十分重要。新的市場就是大陸市場。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集中了中國購買能力最強的城市群和人口群。國民黨智庫的報告“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政策與臺灣競爭力”指出: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且最具潛力之市場,未來更有可能主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成為繼歐盟之後具備與北美共同市場相抗衡實力之經濟體;因此世界各重量級企業莫不爭先進入以取得先機,而上海更是各國高科技企業落腳大陸的最重要據點”。
3、滬臺兩個發展戰略需要階段性銜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臺灣的發展戰略中,上海的地位十分重要。上海是產地,上海是市場,上海是臺灣企業全球化佈局中重要一環。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其各項戰略中臺灣仍然是以其自身為中心,將臺灣視為歐美日跨越到大陸的“橋梁”。
從上海一方講,滬臺經濟合作是上海金融和航運兩個中心建設中在對臺方向上的發展;從臺灣一方講,滬臺經濟合作是臺灣經濟發展戰略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臺灣的發展戰略的最終設定是否與上海戰略並行不悖,在目前階段上,兩個戰略的相互銜接最有利於臺灣當局致力於滬臺合作。
隨著上海市長的成功訪台及滬臺合作的加深,雙方可以在臺灣舉行主題為“臺灣發展戰略中上海的角色”中等規模研討會。由上海經濟規劃部門負責人、上海的專家學者與臺灣經濟、金融、航運、高科技產業的人員聚會,以臺灣發展戰略為思考主軸,討論在臺灣經濟發展戰略中,上海的地位和上海可以扮演的角色。在臺灣(或臺北、高雄兩市)的官員來訪前後,上海方面也應當邀請臺灣的專業官員和學者就“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中臺灣的角色”進行研討。這樣的研討會,不能說過寫過等於做過,一定要將對方的作用融入到自己的發展戰略中,將自己的貢獻納入到對方的工作計劃中。
4、滬臺經濟合作要定位在高端上
以上海和臺灣的經濟合作為例,滬臺經濟合作一定是在產業的高端上展開的。這是由臺灣和上海(包括長三角地區)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是由上海在全國經濟中特殊的地理位置、生產資源、市場資源決定的。兩地的合作要體現在國際化上,體現在都市特徵上。國際化和都市特徵是臺灣發展戰略中的兩個核心,而國際化和都市特徵也是上海的優勢所在。兩地的合作必將相互增進各自的國際化程度和大都市特徵。
如果將滬臺經濟合作定位在高端上,那麼滬臺經濟合作交流可以考慮以下幾項內容:1、以兩岸高科技產業戰略協作為工作內容,上海與臺灣之間進行新技術產業籌資合作;2、在上海國際金融建設中,充分發揮臺灣電子產業的優勢,兩岸在金融市場技術保障上的合作;3、當全球都處於低碳經濟的起點上,兩岸產業戰略合作搶佔全球新能源、低能耗、低污染產業先機;3、上海和高雄兩岸港口聯手可以在東亞形成一個“雙核心”的區域網路,開啟航運中心的強強合作;4、在實體經濟的合作中,上海要利用大項目和大市場兩大優勢吸納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戰略合作,臺灣也應當通過參與大項目與大陸一起贏得全球市場的新份額。(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本文來源:華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