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胡忠信:臺灣名嘴公信力破產

2010-11-17 09:45:00
來源:
字號

  臺灣著名時事評論員胡忠信16日在臺海網發文指出:

  毋庸置疑,電視政論節目對臺灣民主化的進步有不可否定的貢獻,尤其陳水扁所涉及的貪瀆案,首先就是由電視政論媒體(俗稱名嘴)所揭發,並且鍥而不捨、不畏權勢追查到底,才有檢察系統、司法系統的跟進,當陳水扁因龍潭案、買官案而三審定讞、發監執行之際,政論名嘴的貢獻尤其值得推崇。

  然而,正如各種行業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政論節目的大餅愈做愈大,談話性節目成為最直接的資訊窗口,廣告收入不斷增加,名嘴也量變而質變,原持觀望者也擠入政論圈,或者嘩眾取寵極盡挑撥之能事,以最極端之情緒用語或表演否定一切,以此來博取社會底層“反體制”饑渴需求;也有選舉落選者換跑道而成為名嘴,以政界大佬身份開講;也有司法記者出身者成為內幕權威,透露法界動向,其真正意圖是成為“圍事”,替全身腐朽的法界人士擦脂抹粉。當上述“變臉名嘴”出現,由於各懷目的,媒體的功能俱失,名嘴逐漸變質為“修理業”與“製造業”,或者成為過氣政黨的 “退輔會”。

  最具關鍵性者是政黨勢力以及選舉炒作的介入,使電視節目也走上了藍綠對決的局面。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為了翻轉“一片藍海”的媒體生態,以置入性行銷的名義,或者由“政府”單位,或者由公營企業提供廣告預算,對若干電視臺進行收買,其後果是某些電視政論節目成為民進黨外圍御用工具。

  馬英九執政以後,臺灣媒體的藍綠涇渭分明更加深化,泛綠媒體視如寇仇,逢馬必反,將“親中”、“賣臺”的族群動員發揮到淋漓盡致;“仇恨使人產生血絲感”,仇恨政治使政論充斥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極端表現。

  人在驕傲自滿心態下就會志得意滿,進而自我膨脹而犯下致命錯誤,三立電視政論主持人鄭弘儀正是犯下 “公信力破產”的第一步,首先替政治人物站臺就違反媒體中立,繼而又以 “三字經”、“六字經”粗口罵馬英九,俟次日各大媒體以聳動、誇張篇幅報道後,這位主持人聲淚俱下道歉。這場沒有輸贏的“稻草人戰爭”,最大的致命傷正是媒體本身,政治評論者或者資深媒體人 (或稱電視名嘴)就此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為這份行業的退場機制敲響喪鐘。

  是顧客決定了產品的性質是什麼,正是閱聽大眾決定了臺灣的媒體生態,“第四權”的媒體監督、制衡政府與政黨,“第五權”的人民才是最終仲裁者;目前臺灣政論媒體的亂象,在短期內未必會改善,但早晚引來人民的反思與檢討是必然的。

  媒體名嘴公信力破產,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破壞的反省自律,正如王爾德所說:“當大家陷入泥沼的時候,總要有人仰望天空的星辰。”現在正是改變媒體惡質生態的覺醒時刻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