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林義雄籌組新政團難掀“大浪花”
近日,林義雄有意籌組新政團成為島內政壇熱門話題。華廣網17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指出,由於人才隊伍嚴重匱乏,並未見其鮮明政策主張,島內選舉制度沒有改變,同時缺乏凝聚力、整合力,林義雄籌組新政團難掀“大浪花”。
全文內容如下:
近日,林義雄有意籌組新政團成為島內政壇熱門話題,各方對之反應熱烈,看法各異,有的認為現在成立新政團正逢其時、影響甚巨,可有效吸引對國、民兩黨均不滿意的中間選民,進而改變島內現有的政治生態;有的觀點截然相反,認為新政團成立意義不大,對政局影響有限,無法撼動現有的兩黨政治格局。從臺灣的政治現實看,筆者傾向於後一種看法,新政團在經過成立之初的轟動效應後,將如同當年的新黨、親民黨、臺聯黨一樣逐漸回歸平淡,無法發展為強大的第三勢力,難以掀起政治大浪花。這是因為島內制約第三勢力發展的政治條件、環境等均無太大改變,主要表現在:
人才隊伍嚴重匱乏。臺灣第三勢力發展受限、無法壯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隊伍嚴重匱乏,不僅缺少具高度號召力、影響力的核心領袖人物來駕馭、領導,更缺少能在一線衝鋒陷陣、參選打拼的中堅骨幹力量,無法凝聚第三勢力形成整體合力,與國民黨、民進黨分庭抗禮、“三分天下”。過去的親民黨、臺聯黨憑藉宋楚瑜、李登輝的個人影響力,一度成為政壇的關鍵少數,地位和影響力大大上升。然而由於未重視人才隊伍培養,隨著宋、李二人的政治光環漸漸消褪,影響力下降,親民黨、臺聯黨已嚴重邊緣化、泡沫化,新的人才未見培養,老的人才又紛紛出走,回歸國民黨、民進黨,發展後勁嚴重不足,雖然兩黨都努力想充當第三勢力的“龍頭老大”,引領第三勢力壯大自己,結果是徒勞無功。
檢視林義雄有意成立新政團,從人才隊伍方面看,並不比親民黨、臺聯黨好,以領袖人物來說,新政團浮上臺面的主要有林義雄、臺灣前民間司法改革會執行長林峰正,臺“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國昌、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等,其中除林義雄被標榜為民進黨“政治聖人”、“道德聖人”,有一定影響、號召力外,其他人士影響力有限。即便是林義雄,由於經歷了長期的政治空窗期,目前究竟有多大實質影響力也不好說,何況其明確表示不會參加選舉,且以其人格特質,與臺灣的選舉文化格格不入,恐難率領新政團取得好成績。除此之外,也未見新政團有什麼特別的人物能在未來的選舉中脫穎而出。新政團有意將目標鎖定在2016年的不分區“立委”,希望突破5%的政黨得票門坎,也說明其人才匱乏,推不出什麼優秀人才參加分區“立委”選舉甚至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未見鮮明政策主張。民進黨當年衝破黨禁成立之後,不斷打出“求新、求變、求發展”的政治主張,高舉著“清廉”、“民主”、“本土”的大旗進行政治動員,推動“民主化”、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和貪腐黑金政治不遺餘力,引起社會大眾強烈共鳴,為其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第三勢力的發展壯大,必須有鮮明的政治主張來感動人、吸引人,以爭取支援。然而一直以來,第三勢力如同死水一壇,無論是自我標榜為第三勢力的親民黨、臺聯黨,還是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小黨小派,在政策主張上都沒有起色,沒有突破,所提出的各種政治主張,要麼是亦步亦趨,與國、民兩大黨的政治主張雷同;要麼拘泥于一些具體事務,既缺乏高度,也不具廣泛性,難有號召力。曾經風光一時的親民黨、臺聯黨,由於無法擺脫鮮明的藍綠色彩,政治主張難以超脫國、民兩大黨,發展後勁嚴重不足;臺灣的綠黨注重環保;農民黨名符其實,政策主張主要在農業;泛紫聯盟主打關懷弱勢與勞工議題,缺乏大格局,所以他們成立之初熱鬧了一陣就沒有什麼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