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遠:臺灣最大問題是政黨沒有藍圖願景
“臺灣最大隱憂就是信心不足,對別人懷疑,對自己主張更沒有把握!”臺灣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致遠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原本分析兩岸高科技產業交流,不過一提到臺灣近來的政局紛擾,特別是臺灣的年輕人面對大陸的崛起,眼見機會逐漸流失,深感憂心。
張致遠,美國密西根州EMBA碩士學位,過去曾在臺灣服務於美商通用器材公司(GIT)半導體部門,並於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工作10年,2008年起擔任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之副總幹事兼大陸總監,2009年起應臺灣科學園區同業公會之邀請,返臺擔任該公會之秘書長迄今。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張致遠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一路看到產業發展及興衰,也幸運認識一些人,自認他們這一代,相對於這一代學運學生來得幸運,畢竟他們正逢臺灣快速經濟成長環境,兩位數字的成長,習慣快速發展,只要努力就有加分效果,基本上都是往上走,都是有機會。
“現在年輕人看起來負擔比較重!”張致遠說,反觀大陸年輕人身處的環境,仿佛就是當年他們那一代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已經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
他表示,當年大陸進行改革開放,必須說“很幸運有臺灣”,第一批臺商冒險進入大陸投資,某種角度說,這是中國人的宿命也是幸運,大陸經濟轉型與過渡階段,臺商發揮很大力量。
“臺灣的發展曲線已經到了瓶頸”,馬英九當局看到需要下一波的發展動能,就是仰賴ECFA等協議與政策開放,卻碰到學生反服貿以及林義雄反核四禁食等事件。
張致遠分析,或許很多人不認同臺灣必須一直快速發展,可以仿傚日本或發展旅遊觀光,這也不是不行,但速度絕對會慢下來,最直接衝擊就是稅收減少,但臺當局必須有責任告訴大家,水就是這些水,水量不會增加,但確保會是乾淨的水,環保政策勢必更嚴格,但電力總額就這些,發展產業先講清楚。
這就是“天花板理論”,所有資源使用不能超過這條線,那臺灣怎樣生存與競爭?
張致遠套用大陸術語就是“騰籠換鳥”,確定臺灣就是發展服務業與精緻農業,就要把高耗能的產業都更換,畢竟過去臺灣走的是大量製造業,或許這條路,資源耗用少,總成本比較低,或許轉型後的附加價值更高,但確信任何執政者,都不願意從自己任內宣佈,這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現在臺灣不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臺灣原本有平坦路可以走,卻因為爭吵變得彎彎曲曲,不確定因素增加,一下子要禁食、又有人要衝“總統府”、要去抗爭,造成政策會搖擺。
張致遠認為,臺灣最大問題,是島內政黨有沒有藍圖願景,結果“民主學一半”,大家都可以民主,但湊在一起就沒有辦法民主,碰到爭議就說“多數暴力”或是“少數暴力”,體制發展絕對不正常,但誰有能力誰敢出來講話?又有誰有足夠份量可以說服人?過去或許還有“中研院”院長,現在卻只看到“烈士型”。
執政者就是要說明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必須有三種專家,一種是理想家,一種是實行家,一種是宣傳家。
他也對於時下年輕人,只喜歡“遊學”不愛“留學”,提出隱憂,遊學名義上是人生體驗,但說穿了,惡劣環境工作及領廉價薪水,與“外勞”沒有差別,這就像當年越南泰國菲律賓紛紛到國外工作,也是因為內部沒有機會,只好到國外賺錢,講白就是去“賺外匯”。
張致遠說,臺灣學生再也不喜歡留學,才是臺灣真正最大危機,一流大學給獎學金,10個有7個是中國大陸,或許有些是富二代或“媽寶型”,未必都是扎紮實實做學問,至少這就是“人才存款”,時間到就立刻兌現,一返回大陸都有工作機會。
現在的臺灣學生卻不愛留學,原因在於網路資訊發達,只願意待在家中,想著創業想著手邊幸福,但他們都是未來要領導臺灣的中堅份子,“不著急嗎?也不是,不積極嗎?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