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能源合作的可行性與趨勢
兩岸能源交流與合作
能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兩岸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新形勢下,探討兩岸能源交流與合作既是順應時代發展,也是兩岸人士的迫切希望。
1.兩岸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臺灣地區天然氣匱乏,也沒有頁巖油,自產資源極度不足。2011年臺灣能源消費量為11,193萬公秉油當量(約合1.6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總量的98%來自進口(含核燃料),且能源進口占GDP的比重仍在不斷上升。介於海外能源產出、地區政治局面以及運輸途徑等因素影響,臺灣的能源供應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由此帶來的能源價格受國際衝擊而劇烈波動亦給臺灣的經濟發展造成潛在風險。同時,臺灣還面臨進口能源運輸網路單調,替代線路不足,化石能源依存度高,節能減排壓力大,欠缺有效的能源供應後援系統等問題。目前,臺灣當局將能源政策聚焦于“能源安全”,尋求“穩定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開放能源事業、重視環保安全、加強研究發展、推動教育倡導”的綜合發展之路。而突破能源供應的瓶頸,優化能源利用效率和品質,開發推動新能源產業決不能只立足於臺灣。
從中國大陸角度看,2012、2013年能源消費總量分別為36.2、37.6億噸標煤,預計未來年均增長量還將保持在1~1.5億噸標準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大陸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儲備體系尚不完善。2012年,大陸原油進口依存度為57.8%,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0年將達到68%。2013年11月27日,IEA首次在中國發佈《世界能源展望2013》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將在2020年後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到2030年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石油消費國。此外,大陸石油儲備起步較晚,規模較小。另一方面,大陸還面臨資源分佈與經濟發展區域不均衡:資源分佈整體呈現北多南少,西富東貧,因而能源運輸呈現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狀態。同時,能源供需不平衡,能效利用率低,環境風險大亦是能源產業所面臨的問題。
因此,臺灣和大陸都應從宏觀角度出發,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加強兩岸能源交流與合作,打破臺灣能源孤島的困局,創建兩岸雙贏的模式,從而促進整體能源體系的安全,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發展,共建兩岸和平友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