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後“日臺關係”的發展趨勢
蔡英文執政後的日臺關係與馬英九時期相比,將迎來重要的調整期,並呈現若干新特點。調整的範圍將涵蓋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等廣泛領域,調整的力度體現出韌性特徵。與此同時,其反彈和制約因素也將是空前強大與強韌。地緣政治的規定性,是兩者的閾值之所在。
一、“柔韌”中的“剛性”特點
對安倍政權和蔡英文來說,最大的政治課題無疑是如何面對中國大陸。正因為有共同的需求,所以在應對中國大陸方面可以說一拍即合。
從安倍兩次執政的政治、外交、軍事實踐來看,有三條線非常清晰:
第一是在政治層面他積極推動國內政治的總體保守化,並以此為背景和基礎,在安保領域強行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強化日美軍事同盟,同時通過所謂“俯瞰地球儀外交”,羅織和打造對華包圍網,以圖在軍事、安保和外交方面制衡崛起中的中國———這是一條“剛性”的強硬線。
第二是在經濟上,以兩手應對中國,一方面他在第一任期中提出建構中日兩國的“戰略互惠關係”,實際上的潛臺詞是中日兩國沒什麼“友好”好講,純粹是以一種商業性的買賣的關係,希圖以此最大限度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同時,又積極配合美國的經濟貿易戰略,大力推動企圖限制中國經濟發展的所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甚至在美國大選期間,率先在日本國會強行通過TPP法案,力圖以此倒逼美國,在制衡中國方面表現出匪夷所思的積極性。這是一種在經濟上對中國上下其手的一條線。
第三條線,可以說是戰後70年來安倍所獨創的,即一開始他與麻生太郎聯手推出的“價值觀外交”。日本是戰敗國,歷史問題使日本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和道義的負面遺產,但日本的戰後史到了安倍這一代右翼政客這裡,卻被改寫了。
安倍不僅在戰後70年談話中對日本的侵略歷史遮遮掩掩,更變本加厲抹黑中國。其手法就是羅織一張“柔性”的網路,或曰編制一條“軟鞭子”,用“陰柔”的一手來貶低中國。他先是拋出“自由與繁榮之弧”,在地緣政治所謂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打造針對中國的軟性包圍圈。在這裡,他把“自由”作為“繁榮”的邏輯前提,想以此反襯中國是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家,所以中國的繁榮是一種假像,或者是難以持久的;而只有自由民主的國家日本,才能給歐亞大陸帶來真正的繁榮。他在訪問印度的演講中,指稱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潛臺詞不言而喻是諷刺中國為極權國家。他竭力打造與澳大利亞等國的所謂“價值聯盟”等等,無一不是否定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國家發展道路是不自由、非民主、無法制的國家,通過極力抹黑中國,不僅企圖使自己居於道德的制高點,同時還希冀以此來稀釋歷史道德的污點。其用心是十分陰毒和深險的。這樣一條企圖束縛中國的“軟性”線,一直貫穿於安倍的強硬外交背後,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日本打造對中國大陸的“軟包圍圈”時,臺灣其實一直在安倍的視野中。2016年初蔡英文獲勝之後,安倍政權的核心人物———外務大臣岸田文雄在賀詞中,非常直白地聲稱:雙方“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希望“深化合作與交流”。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臺執政伊始,安倍政權的另一核心人物———官房長官菅義偉,以及岸田文雄當日均公開表示“歡迎”,並聲稱“臺灣對日本而言是共用基礎價值、有緊密經濟關係和人員往來的重要夥伴、珍貴的友人,盼能更進一步深化日本和臺灣合作交流關係”。
其實,對於安倍宣稱的“自由與繁榮之弧”等所謂“民主價值觀”的論調,蔡英文于2008年10月首次當選民進黨主席時,就與安倍相呼應,她在接受日本媒體的專訪中表示極為欣賞日臺“共同價值觀”,並期待以此為基礎,加強與日本合作。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日本政要赴臺與蔡英文見面時,都不忘強調這一點。可以說在借此攻擊中國大陸方面,他們彼此借重,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