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學者關注青年交流:如何從“面對面”到“心連心”

2017-03-14 20: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14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14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台灣網 張潔 攝)

  台灣網3月14日武漢訊 (記者 張潔)作為兩岸青年學者論壇的參與者和兩岸青年交流的親歷者,兩岸青年學者對青年議題展現出高度關注。在14日舉辦的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上,與會學者就兩岸青年交流交往、就業創業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陳曉曉認為,兩岸之間的誤解、偏見、疑慮,大體上是來自於不了解、不體諒、不容忍。而兩岸的社會融合則能將其化解于無形。兩岸人民之間真誠的交往,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交流,不僅有利於消除誤解和偏見,培養同胞感情和形成新的“集體記憶”,也有利於最終達成“心靈契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臺籍博士研究生黃彰國高度評價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新創業的產生的交流影響:不僅成功吸引青年族群對大陸的關注與研究,拉近了青年人的距離,也鞏固和擴大了兩岸和平的青年群眾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謝楠對新形勢下臺灣青年西進大陸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表示關注,他認為,促進臺灣青年西進大陸發展、融入大陸社會,可有效強化臺灣青年群體的“中國認同”,夯實兩岸關係發展的民心基礎。

  對於臺灣青年西進大陸發展存在的問題,謝楠指出,現階段,對大陸認知不足、缺乏社會資本積累以及對自身信心不足是臺灣青年西進大陸發展意願不強烈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充分發揮高校、臺商企業與臺商組織的平臺作用與渠道作用,加強對宏觀、中觀、微觀各層級政策的有機整合,可有效突破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認知困境”和“適應困境”,幫助其實現紮根大陸、融入大陸社會。

  臺灣青年融入大陸社會的情況也受到學者關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陳超指出,調研結果展示,臺灣青年在大陸社會融入的過程,並不簡單依循“從經濟到身份”的線性發展模式,而是在多維度上同時展開。這就要求大陸青年工作應當同時著力於不同的方面。他認為,應當珍視臺灣青年所居地事務的關切之心,著力塑造臺灣青年對所居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圍繞認同與交流話題,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陳曉曉從青年的“兩岸觀”到“兩岸族”展開論述。陳曉曉指出,部分臺灣青年世代的“兩岸觀”出現偏移,如何影響和引導臺灣青年世代的“兩岸觀”朝著有利於和平發展鞏固和深化、和平統一方向轉變的迫切性、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陳曉曉建議,兩岸青年交流不僅要從短期到中長期到長期,從“面對面”到“手拉手”到“心連心”,頻次要從少到多,不僅限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層面的交流,二是要深入到生活層面的交流。

  具體來說,即是不僅讓臺灣社會充滿大陸因素(如陸生、陸客、陸配、陸資、陸媒)而且交流要涵蓋求學、求職、求偶的全過程,讓臺灣民眾使用“兩寶兩微四卡”(淘寶、支付寶、微信、微博、門卡、公交卡、電話卡、銀行卡),進入“兩門一室”(校門、家門、辦公室)。

  陳曉曉認為,交流要從“兩岸視角”到“兩岸意識”到“兩岸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臺灣青年的“兩岸視角”,過“兩岸化”生活,產生“兩岸認同”,進而達到“兩岸一家親”,成為“兩岸族”。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14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本次論壇以“兩岸關係:新態勢與新模式”為主題,來自兩岸多所大學、研究機構的近50名學者參會,就兩岸關係中的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討。(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