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教授龐建國:臺灣的“天然獨”源於對大陸的無知
關心兩岸關係的人都會注意到臺灣年輕世代“臺獨”傾向比較高的現象,有人稱這些年輕人是“天然獨”,好像說這些人是生下來就具有“臺獨”基因。可是,稍微了解狀況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臺灣“去中國化”政策的產物,如實地說,應該叫做“人工獨”,而不是“天然獨”。
臺灣的“去中國化”政策始自李登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時期。1996年李登輝進入他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第二任期,經由“直接選舉”當選的他,自認為權位已經穩固,開始流露出崇拜日本,認同日本殖民的內心世界,同時啟動“去中國化”的作為。包括宣揚具有“臺獨”意涵的所謂“臺灣主體性”論述,以及宣佈兩岸經貿往來要“戒急用忍”,反對以大陸作為腹地,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要讓臺灣的經濟發展和大陸脫鉤。甚至於私下資助民進黨,壯大“臺獨”勢力。
陳水扁于2000年當上了臺灣地區的領導人。民進黨執政下,臺當局“去中國化”的動作變本加厲,包括修改臺灣中、小學的教科書,加入了許多“媚日反中”的元素,從學校教育開始“獨化”臺灣的年輕世代。
2008年到2016年期間,雖然是國民黨的馬英九擔任臺灣的領導人,但是,對於臺灣教育環境的“獨化”缺乏敏感度,沒有及時採取“撥亂反正”的動作。等到他第二任期想要調整臺灣偏“獨”的教科書內容時,已經力不從心、無力回天了。
去年民進黨的蔡英文上臺後,嘴巴上雖然說她有善意和誠意改善兩岸關係,手底下可是“文化臺獨”的動作綿綿不絕。包括廢止馬英九要調整教科書內容的計劃,停止祭祀軒轅黃帝的典禮,制定稀釋普通話的“國家語言法”,以及刪減中學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比例等等。同時,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推動“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新南向政策”。
在前述這些“去中國化”政策塑造的環境中成長受教的臺灣年輕人,的確很容易被蒙蔽誤導,因而忽視海峽兩岸血緣、文化的連結,並且用“妖魔化”的視角來看待大陸,無視于大陸的成長進步和兩岸綜合實力的明顯消長,更不關心大陸各方面實力不斷增長的事實。那麼,這種情況是否會不斷擴大延伸呢?今年夏天以來的一些跡象顯示,“天然獨”的走勢應該已經觸頂轉衰了。
自從蔡英文去年5月上臺之後,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制度化交往機制停擺,持續8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良好勢頭和成果受到嚴重衝擊。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公開提出大陸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大陸方面繼續大力推動兩岸青年人的交流。今年暑假,有許多臺灣的年輕人受邀到大陸參訪和實習,去各城市的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參觀,參加青年創新創業的比賽,或者到大企業去實習。
經過親身體驗,不少青年人改變了的態度。參訪和實習的過程中,他們見識到中國大陸建設的進步,了解到大陸企業發展的雄心,體會到大陸年輕人的創新活力,於是,跳出井底,打開視野,不再被臺灣閉鎖的教育和媒體環境誤導。他們掙脫了臺灣社會“恐中”、“反中”氛圍的束縛,開始理性務實地思考自己的未來,而決定向“臺獨”說再見。
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最近做了一項調查顯示,臺灣年輕人之所以有“天然獨”的傾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對大陸“無知”。這項調查告訴我們,臺灣20歲到29歲的年輕人,過去5年當中到過大陸的,只有17%,遠低於整體受訪者平均數的29%。在超過80%沒去過大陸的臺灣年輕人當中,相信有不少人受制于臺灣的教育環境,而困在“天然獨”的認知中,只要讓他們有機會接收到大陸成長髮展的客觀資訊,或者到大陸走走看看,“天然獨”很可能就變成了“自然統”。
過去5年,大陸飛速發展。日前,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成功召開,指出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筆者認為,這將為富強的中國大陸紮下更堅實的根基。
中國大陸的GDP目前已經是臺灣的22倍,在高速的經濟增長率支撐下,每一年大陸增長的數量相當於增加1.4個以上臺灣的經濟量體,其中的就業機會和創新可能為臺灣青年提供了十分寬廣的空間,開啟了無限的想像。所以,改造“天然獨”不難,繼續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就是了。(作者:龐建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