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胡石青:兩岸經濟交流從合作走向融合

2017-11-14 08: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承繼2008年以後形成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兩岸經濟合作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與提高,取得了諸多成績,不僅讓兩岸民眾共用福祉,“珍惜這一得來不易的成果”成為兩岸各界共同的認知,也為最近一年多來兩岸關係出現的變局預留了彈性調整的空間,減緩了衝擊,從而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妥善應對臺海變局”提供了可能,併為兩岸走向經濟融合,從而觸發兩岸走向全面融合奠定了基礎。

  一、兩岸交流對話平臺為兩岸民間交流持續開展合作提供了舞臺。

  2012年起,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與海峽論壇並列為四大交流對話平臺,2016520日,因臺灣方面未能確認“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後仍然繼續維持正常運作,為延續兩岸合作關係提供舞臺,“倡導兩岸企業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利益共用”依然是兩岸企業交流合作的主旋律,為妥善應對臺海變局提供了緩衝,減少了衝擊,也為今後加強合作提供了可能。目前兩岸交流平臺完全可以為今後擴大合作提供更加切實可行的預案,也可以使兩岸民眾更加認清臺當局兩岸政策對目前形勢的危害,從而齊心協力去改變現狀,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二、通過持續貫徹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經貿交往更加密切,經濟合作的基礎不斷鞏固。

  在2010年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推動下,根據大陸海關的統計,兩岸貿易額曾在2013年創下1973億美元的歷史高峰,但兩岸推動後續協議洽談卻在當年遭遇了阻礙,雖然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但無法落實,而貨物貿易協議洽商更是遲遲無法見諸於文字,2016年兩岸貿易額僅高於2012年,為1796億美元。儘管如此,大陸作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對象與進口來源的地位卻不斷得到鞏固,在此期間兩岸海關進行了關務合作的有益嘗試,島內產學研界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對大陸出口的重要性。兩岸貿易的急劇變化反映出兩岸貿易往來結構的內在合理性與強韌性,也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

  三、陸企赴臺投資進入上億美元量級,促使兩岸雙向交流更加充實

  拒臺灣“投審會”統計,2012年陸企赴臺投資從上年的0.52億美元猛增到3.32億美元,2015、2016年分別回落到2.44億美元與2.48億美元,但連續五年,總計超過15億美元的大陸資金入島,在臺灣當局遲遲不擴大開放投資許可項目的情況下,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尤其是2015年第四季後騰訊、支付寶等大陸有領先指標意義的新經濟企業陸續入島,更是在島內產生了刺激與放大效應,使兩岸雙向交流效應更加充實,也為兩岸今後的經濟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兩岸產業合作開始落地,示範性產業領域初獲進展,拓寬了相關合作領域與渠道

  2011年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成立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下設的兩岸產業合作小組,于2012年後陸續調整確立了兩岸產業合作的優先推動領域,其中冷鏈物流業因為牽涉面較小,汽車、LED、通訊等產業因為有既有合作案為媒介,五年來取得了看得見的具體成果。2013年大陸還專門成立了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致力於打造兩岸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的先行先試區,推動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力圖形成新亮點,構建新機制。最近在廣西成立的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更是證明相關進程仍在繼續進行。而關於兩岸產業標準合作因為事關產品能否打開大陸市場及領先產品主導權等核心問題,成為了其中最有活力,也是至今兩岸仍在繼續推動的產業合作領域,使兩岸產業合作能夠在兩岸政治關係出現瓶頸後,有了繼續前行的可能。

  五、臺資企業在大陸找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延續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活力

  五年來臺資企業非但沒有出走,反而在大陸各地更加深入地紮根發展。根據臺當局“經濟部”核準資料,2012年以來歷年臺商投資大陸金額在91.9到127.9億美元之間,與大陸公佈的實際利用金額(在15.4到28.5億美元之間)相比,其中的落差應該主要是臺商對未來在大陸發展的預期值,也反映出臺商實際對投資大陸的熱情非但沒有因為轉型升級的壓力而衰退,反而因為大陸不斷煥發出的經濟活力而看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準備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臺商始終是兩岸經濟合作得以發展壯大的基本活力,臺商對在大陸投資的不斷追求確保了兩岸經濟合作未來的發展動能。五年來大陸也不斷對臺商施放優惠政策,產生了良好效果。自2012年大陸實施鼓勵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政策以來,五年來共有8家臺資佔多數的大陸企業股票在大陸滬深兩市A股上市,佔至今臺企在大陸上市26家總數近三分之一,顯示了大陸對臺商的政策扶持力度正在不斷加強。不僅如此,五年來大陸還在各地新設了包括農業、文化創意等產業的臺灣創業園區與示範基地,使臺灣投資大陸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

  六、通過大陸自貿區建設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拓寬兩岸經濟合作廣度,也顯示出臺灣的制度失敗

  2013年大陸成立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擴大開放,先行先試兩岸產業合作新模式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特別是2015年國務院批復成立的福建自貿試驗區,更是將搭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大橋確定為首要任務,使兩岸經濟合作渠道更加多元化與彈性化,為應對2016年後的臺海變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管道。與此相對照,臺當局同期間在島內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雖然號稱要建設“六海一空一區”八大區域,但最後卻連“基本法規”都未能完成制定,規劃半途而廢,充分證明了臺灣現行制度已經難以保證經濟充分發展。

  七、隨著陸企及大陸民眾入島,大陸迅速崛起的“網際網路+”新經濟影響滲入島內

  陸企及大陸民眾成規模式入島,意味著大陸經濟影響力的入島,五年來大陸迅速興起的以“網際網路+”應用為代表的新經濟也隨之打入了島內,隨著大陸游客的廣泛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手段的快捷便利優勢充分展現在島內民眾面前,在島內還在為如何使第三方支付合法化絞盡腦汁時,大陸的先行先試已經快步跑在了臺灣前面,早先臺灣所沾沾自喜的先發優勢不復存在,大陸民眾煥發出來的自信心形象借此也展露無遺,由此對島內民心造成的衝擊震撼是顯而易見的。

  對兩岸交流來說,除文化與情感需求外,更堅實、更具普遍性的動力還是來源於經濟層面,沒有30多年來臺商不斷擴大,孜孜以求於大陸獨具優勢的土地與勞動力資源,就不會有八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形成與深化,更談不上合作向更深層次的推進。五年來,大陸不斷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一方面順應了臺商投資轉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過不斷對臺灣基層民眾“讓利”,擴大了兩岸和平發展紅利共用圈。

  可以說,五年來兩岸經濟與產業合作不斷探尋新路徑,新方法,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機制與平臺,正在繼續為推動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偉大工程發光發熱。

  兩岸交流合作的後續與未來會是兩岸融合發展嗎?答案就在情理之中,因為兩岸經濟合作除經濟規律作用外,更深層次的吸引力還是兩岸同文同種,這是其他類型的經濟合作所不具備的,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兩岸合作無以回避、也不可阻擋的趨勢必將是日益走向一體化,儘管五年來這一進程走得並不是十分順利,但歷史會證明,兩岸經濟合作終會向更深層次推進,不管其最終名稱為何,下一階段正在召喚兩岸有志之士,共同投身於這一偉大進程中。(作者:胡石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