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欣:兩岸社會交流將影響兩岸關係發展
臺灣《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紀欣(資料圖)
臺灣《聯合報》11月20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在兩岸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及社會五大領域中,以兩岸民間互動現況最獲好評,有3成4民眾覺得兩岸民間關係熱絡,4成4認為關係和緩。這印證了,過去一年半來,大陸方面與臺當局因蔡英文遲遲未承認“九二共識”而鮮有溝通互動,但兩岸民間社會交流卻從未間斷,這使得兩岸關係仍能維持相對穩定發展。
民進黨在野時,經常抱怨民共兩黨不能交流,是因為“兩岸關係國共化”。其實,自1987年兩岸當局開放相互探親,打破38年的隔絕狀態後,兩岸交流就已逐步走向直接雙向三通,形成兩岸全方位、多層次的局面。
兩岸當局溝通互動顯有突破
首先是兩岸當局溝通互動。臺灣海基會及大陸海協會相繼于1990及1991年底成立後,經兩岸當局的授權,開始進行接觸與協商。1992年10月,兩會在香港就解決事務性商談中,對如何表明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簡稱為“九二共識”)。據此,“汪辜會談”于1993年在新加坡召開,1998年又在北京舉行“汪辜二會”。
2008年5月,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截至2015年8月,兩會共有11次會談,簽署了23項協議。2014年2月及6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兩度會談,2015年10月張志軍主任又與夏立言主委在金門會談,開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直接對話的先河。2015年11月7日的“習馬會”,更實現了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晤。這些均說明,只要在“一中”的前提下,兩岸當局隨時可以坐下來討論兩岸人民關心的議題,解決歷史遺留的臺灣問題。
在一中前提下,政黨交流不會有障礙
其次是政黨交流。2001年連戰出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後,回到“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國共恢復了交流。2005年4月連戰以國民黨主席的身分登陸,在“胡連會”後發表了“兩岸和平發展五點共同願景”,之後共同舉辦了11次論壇,並先後有“胡吳會”、“習朱會”、“習洪會”等國共兩黨負責人的會晤。
至於民共交流,大陸方面多次表示,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臺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只要做到這一點,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中共十九大報告更點明: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不會存在障礙。這對民進黨釋出了極大善意,連綠營人士都認為民共互動出現了“機會之窗”,可惜,蔡英文僅以“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回應,而不承認該會談達成任何共識,更未談到兩岸同屬一中,致使民共交流尚缺臨門一腳。
社會交流影響兩岸關係發展
再者是社會交流。兩岸開放交流30年後的今天,每年有900多萬人次往來兩岸,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民眾超過百萬。而交流的範疇擴及經貿、文化、宗教、教育、農漁業等各行各界。這種密切的社會交流未因臺灣政黨輪替而中斷或縮減,顯示兩岸社會相互需要、相互依賴,已達密不可分的程度,難怪柯文哲會說“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
民心是化“獨”促統之本。為改變民心、扭轉民意,除繼續加強兩岸社會全方位的交流外,壯大島內自發性的促統力量也至為重要。
臺灣1987年解嚴後,不少統派團體先後成立,雖然缺乏社會資源,又被主流媒體封殺,卻始終堅持反“獨”促統,功不可沒。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大量統派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先後成立。可惜,由於島內統“獨”、藍綠、階級對立嚴重,統派團體難以與社會改革運動全面接軌,又因無法提供參選及工作機會,難以留住年輕人,社會影響力仍顯不足。
不過,2016年5月蔡英文上臺,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政策搖擺不定,又借轉型正義製造社會矛盾、階級仇恨,經濟又始終不見改善,導致人心大失,民意下滑,各行各界紛紛走上街頭抗爭,一次比一次激烈,統派團體應該好好把握人心思變的當下,與反蔡英文、反民進黨、反“獨”的各方勢力結合起來,在社會運動中倡導理念,進行思想改造。
對島內統派的幾點意見
以下就島內統派運動提出幾點個人淺見,希望拋磚引玉,引起廣泛討論。
(一)擴大支援統一的民意基礎。統派應在民間凝聚反“獨”促統的廣泛力量,擴大統一戰線。尤其要參與勞工、農漁民、婦女、環保等社會運動,廣交朋友,認真傾聽基層的心聲,並引領民意,讓民眾認識到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利害與共,唯有和平統一才能讓臺灣社會改革成為可能。
(二)增強影響民眾的輿論聲勢。島內統派當務之急是快速增加輿論影響力,以吸引召集散在各地,內心嚮往統一,卻找不到同志的“隱性統派”或散兵遊勇。為達此目標,統派今後應隨時注意抓住新聞焦點,有效擴大自己的發聲管道,建立統一的話語權。
(三)加強統一理論的研究探討。臺灣知識分子對於臺灣民意演化過程、當前社會力及主要矛盾分析,有理性與感性兩者兼具的認知,未來應在如何破解臺灣人民反共、親美日的心理、如何在教育文化上撥亂反正,以及對國家統一模式等重要議題上進行深入研討。
(四)加強青年工作。臺灣最新民調顯示,有超過五成的年輕人有意願赴大陸就業求學,看來大陸已成為臺灣青年求活路的重要選項,年輕人正用腳“走”在統一的路上。未來如何有效地扭轉青年的國族認同,是統一運動的重中之重。
(五)不能回避參選。在選舉挂帥的臺灣,選舉結果往往與民心向背畫上等號。因此,統派政黨及團體應儘速培植人才,在未來各次選舉中推出優秀候選人,利用選舉政見及活動宣揚理念,進行統“獨”辯論,並可望能在各級民意機構中有統一的代言人。(紀欣,作者係臺灣《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